《此生难舍是非洲——我对非洲的情缘和认识》的作者魏建国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自1972年进入外经贸行业,至2008年从商务部副部长岗位上离任,魏建国一直从事对非经贸工作,长达37年,为促进中非经贸往来和人民友好合作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本书是作者遵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建议,对这段生涯所写的回忆录。本版摘录内容选自书中第三篇第二章。
作者以其亲身经历为基点,纵横拓展,以简洁平实的笔触、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材料,写出了新中国对非经贸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作者犹如一位穿越于历史与现实的友好使者,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中非友谊历史画卷,让读者看到了我们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高瞻远瞩的对非工作决策,看到了我国广大对非工作者可歌可泣的奋斗奉献,看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感人肺腑的深情厚谊,更看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友好合作取得的多层次、全方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卓越成就。
——李长春
建国同志能够静下心来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怀诉诸文字,再现那一幕幕令人难忘的历史场景,写成这本好书,殊为难能可贵,相信读者能够在本书中深切体会中非人民的传统友谊,为促进中非友好合作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
——唐家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本着国际主义精神,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非洲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合作,为其培养国内各行各业急需的有用人才,逐渐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援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以培训班的形式为非洲国家培养各种人才,始于从1983年起大批举办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TCDC),这种培训班包含多边技术培训班和双边技术培训班两种形式,前者受训人员国内工资由其所在国政府支付、往返国际机票费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资助、在华培训费用由我国政府负责;后者是中方邀请受援国各类专业技术和科研人员参加的1~3个月的中期培训项目,中方负担来华参训学员的国际旅费、在华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交通费和零用费,培训形式包括课堂授课、课后讨论、现场实习和实地考察等。
做好传统援外培训的同时,将培训的重点放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为非洲国家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
我在非洲常驻的时候,曾见过不少从西方留学归国的非洲国家官员,西方国家也在非洲举行过一些培训。江泽民同志也说过,我们很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我们应该尽力而为地为非洲伙伴培养一些人才。随着我对我国对非经济援助状况的深入了解,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们应该在继续做好传统援外培训的同时,还可将培训的重点放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为非洲国家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
上级的安排,给了我为非洲培养人才出力的机会。1997年6月我结束新疆的挂职锻炼工作,回到部里担任西亚非洲司司长。当时刘山在副部长代表外经贸部从江泽民同志那里领取了筹办非洲官员培训班的光荣任务,吴仪部长十分关注这项工作,部领导任命我为援外培训工作组组长。经过各方努力,1998年8月,在小汤山的外经贸部培训中心,首届非洲官员培训班终于举办,来自非洲各国的22名处级以上官员参加了为期21天的短期研修项目。当时的主旨是让这些未来的领导人实地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情况,同时分享各国发展经验,最终达到深化友谊、促进合作的目的。官员研修班的学员都是来自经济、外交、金融等重要部门,其余的是省市领导,培训班除了聘请北大、清华的老师讲课外,还聘请海关、质检、外汇局、财政部、纪委等有关部门的司局长进行讲座。培训期间,还组织学员去各地参观访问,不仅去了改革开放成功的经济特区、开发区、沿海发达城市,也让他们到中国贫穷的中西部去了解相关情况。
首期“非洲国家经济管理官员研修班”举办以后,由于这种研修形式时间短、效果好,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现已成为援外培训的主要形式,成为除“技术人员培训班”之外的另一个援外培训品牌。我主管援外司后,加大了援外的培训工作力度,对非洲“官员培训班”给予了特别的重视。2002年9月2日,我在北京饭店主持中非国家部级经济管理官员研讨班的开班典礼并作讲话;2004年12月,我又邀集中非双方电信部长在小汤山召开电信部长研讨会;2005年11月,我参与组织了中非教育部长论坛;2007年12月,我出席了利比里亚经济特区(部级)研修项目的开班典礼。这些参与部长级研究班的官员对促进双多边的友好合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无私周到的对外培训,受到了非洲各国的普遍欢迎。他们认为培训很到位,实用性强,希望继续举办。来自苏丹的阿德法塔利·厄舍科说:他们以前也参加过印度的类似培训,虽然印度人英语好,没有语言交流障碍,但是印度不如中国开放,中国人对他们的知识和技术转移毫无保留,在讲座和参观考察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这种开放和无保留,所有讲座参观中的专家、官员和企业家一一回答他们所有的问题,无论是政策的、管理的、还是技术的,都非常坦诚。参加“非洲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审计长研修班”的埃塞俄比亚副审计长德斯塔说:“中国是非洲人民真正的朋友,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无私的,我们将永远牢记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在研修班学到了中国的知识和经验,目前我们正考虑在埃塞联邦审计署推广中国经验。”加纳食品工业部的HawaMusah说:“我们今天在座的所有人都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烦恼,一直在欢笑、跳舞和购物,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我们将带着一份‘超重的行李’回家——新的友谊、商业伙伴、有用的知识、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这一切以及那些记忆将成为我们成功的见证。”
援非培训具有“催化”作用,使受援国增强了整体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来自中非的扎马先生在该国经济委员会工作,也是一位议员,他说,中非共和国以前是法国的殖民地,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所知甚少,到中国后,他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他多次表示,回国后,要在议会大力呼吁,中非应该加强与中国的联系,向中国学习发展经验。还要说服他们国家的政府部长多到中国来参观学习。我们举办的技术培训班,传授农业、水利、医疗、环保、纺织、手工等各类实用技术,为受援国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提高了其解决民生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加纳一名学员参加了我在甘肃举办的沼气技术培训班,回国后在自己村里建起了沼气池。坦桑尼亚学员回国后,自己种起了蘑菇,可以说,“培训了一人、富裕了一家、安定了一方”。我们举办的官员班,通过传授治国治党治军理念和经济管理经验,提高了其公共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