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标自1993年以来都认为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防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为此不断有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出现。开始时目标定为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应达到多少,以后又改为代表平均血糖值的糖化血红蛋白(AIC)要达到多少,都是所有病人一致的。但是近年新作用机制的降糖药越来越多,很难硬性规定用哪一类,而且严格控制血糖后对一部分人却反而增加了死亡率。为此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及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于2010年9月商讨要重新订出条文,选定了工作组,起草的草稿修改了45次才于2012年2月定稿,以后发表于两个组织的有关杂志上。今年10月2日在EASD年会上正式向媒体公布。
这文件不叫“指南”,却称为共识的立场声明,为的是不要让医生硬性照抄照办。题目中为“以病人为中心”,主张治疗方法及其目标要个体化。他们认为作出决定前要考虑病人的愿望、病程、能力、体重、期望寿命、有否合并病、有无血管并发症、可能低血糖的危险性等,才能作出决定。
本共识的关键点有7条:(1)血糖的标的及降糖治疗必须个体化。(2)饮食、锻炼及糖尿病教育仍是任何治疗方案的基础。(3)除非有禁忌证,二甲双胍是最好的一线药物。(4)在二甲双胍之后该用何药,资料不足。可外加1-2种口服或注射的降糖药,尽可能使副作用最小化。(5)最后有许多病人要单用胰岛素治疗或合并其他药以控制血糖。(6)只要可能,所有治疗决策应与病人共同作出,考虑其选择、需要和价值。(7)主要治疗焦点必须全面地减少心血管危险性。
他们认为许多药物控制血糖的效果差不多,各有优缺点,因此复习了500多篇文献,列了一张11大类降糖药的生理作用及优缺点,甚至包括了价格的表格供参考选择。
2型糖尿病抗高血糖治疗的流程一般是:对病轻(AIC<7.5%)、病程短的病人不妨先试3-6个月的改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控制体重及增加体力活动),如血糖降低,就不一定用药。如要用药,先用二甲双胍,即使有胃肠道反应可从小剂量用起,美国有液体的酏制剂,可调整到10mg。单用3个月无效则加药,任选一种,甚至加基础胰岛素。再3个月仍达不到个体的AIC目标则再加一种药,可以有几种3药并用方案。如果包括基础胰岛素在内的3药方案3-6个月仍不能达标,则用胰岛素为主治疗,常合用1或2种非胰岛素制剂。
总之,以上许多方案都要适合病人情况,如生活方式必须由病人执行,药物的选择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条件、有否供应以及病人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等,如在家注射胰岛素必须有一定条件。这些意见肯定比教条式执行要好。但是大医院的门诊对病人时间很少,将来还得靠基层医生才能细细和病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