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资本主义打交道大势已定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陈云也受到了冲击,除保留中央委员外被解除了一切领导职务,并于1969年10月下放到江西南昌“蹲点”。1972年4月,陈云从江西回到北京,仍只保留中央委员的名分,直至1973年5月2日《人民日报》才报道了陈云以副总理身份参加“五一”劳动节的相关活动。因当时国务院工作缺乏人手,回京之后,他参加了国务院业务组的工作,协助周恩来抓外贸工作。
1973年6月7日,复出不久的陈云在家中约见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等人,在谈话中他明确提出:“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这个趋势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他还指出:“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那时,利用外资可是一个大禁区,有可能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扣上“洋奴哲学”的帽子。但陈云的观点很鲜明,他在谈话中指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陈云的这些话,在今天看来很普通、很平常。然而在那个极“左”的年代里,陈云能够说出要与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这样的话,的确是振聋发聩,但也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
真知灼见来源于对事物的透彻洞察与深入分析。即使在“蹲点”的厄境中,陈云也一直密切地关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而此时,美国却深陷经济危机,1973年,长达28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严重地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欧洲有些国家开始拒收美元。在英国伦敦,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客人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样。”社会主义阵营也四分五裂,各自寻找出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正陷入危机,取而代之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多的贸易往来。
此时,中国的对外交往已逐渐打开新局面。1970年,中国同加拿大建交。中加建交,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报春花”。随后,意大利、智利、奥地利等国纷纷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更为重要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也乘着专机飞来了。在机场,尼克松伸出了那双来自大洋彼岸的手,与周总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打破了两国二十多年的隔绝状态。这些变化为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交往(包括经济层面的交往)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陈云对国际经济问题格外地关注,并有深入的思考。在与陈希愈的谈话中,陈云有针对性地提出十个问题,请中国人民银行收集一些材料。这十个问题是:
一、美、日、英、西德、法各国从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的货币发行量是多少?外汇储备是多少?其中黄金储备是多少?
二、现在世界黄金年产量是多少?其中主要产金国的年产量是多少?
三、八百亿欧洲美元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四、作为经济繁荣、衰退、危机的标志,工业除了钢铁以外,还有哪些行业?从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美、日、英、西德、法各国的钢铁、机械或其他基本建设投资是多少?
五、美、日、英、西德、法各国度过危机的办法是什么?每次危机间隔时间是多少?
六、美国同英、日、西德、法各国的矛盾,除了政治上的以外,经济上的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矛盾是什么?
七、美国和日、英、法、西德各国在贸易和货币方面存在的问题,估计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
法国财长德斯坦是主张把货币和黄金联系起来的。世界上货币总流通量和世界上黄金总持有量,是否可以算出一个大致的比例来?
八、美国一九七三年对外赤字是多少?包括转移、驻军、投资、旅游、贸易等方面。
九、对世界经济和货币、金融情况的近期和远期的估计。
十、对外国银行给我们的透支便利的利害估计。
可以看出,这十个问题内容丰富,涉及到国际的金融形势、克服经济危机的办法、财政赤字等方方面面。参加会见的李裕民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记得那是在1973年6月的一天,陈云同志在他家的会客室里约见了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和副行长兼中国银行总经理乔培新,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见,当时我主要负责外汇资金方面的工作。在互相问候后,陈云同志随即提出了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十个问题,要我们尽快搜集整理有关材料。”
十个问题,十天交卷,这是陈云的要求。
当时参加研究工作的吴念鲁撰写文章回忆说:“陈云同志布置的任务九个交给了当时人民银行国外局四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前身)。当时林基鑫、雷祖华、张学尧负责此项工作,我也参与了其中的具体工作。在人手少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国外局四处及时交卷,陈云同志对其材料和报告感到满意,还让秘书打来电话予以表扬。”(吴念鲁:《要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忆陈云同志一篇重要文献的发表》,《金融博览》2012年第5期)可以说,陈云的这次谈话,对于“文革”时期对外贸易工作的恢复和进一步开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就在这次谈话之前,中国在利用商品交易所的尝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几个月前,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曾委托香港华润公司利用商品交易所成功购买原糖,陈云获知这一消息后,非常赞同,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相关链接】
商品交易所(C°mm°dityEx-change)也称商品期货交易市场,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是大宗商品进行现货及期货买卖的交易场所。从1848年芝加哥交易所成立开始,商品交易所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商品交易所始于1920年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于1949年关闭。商品交易所能够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和价格趋势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正常的商业活动遭到巨大的损失。
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期货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份197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同志的手稿《关于进口工作中利用商品交易所问题的请示报告(草稿)》的复制件。1995年出版的《陈云文选》第三卷中,全文收录了这份手稿。在当时极“左”思潮的肆虐下,商品交易所被视为资本主义的罪恶渊薮,陈云何以会起草这样一份请示报告,触碰这样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呢?本文选自《档案春秋》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