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市面上已有的“夜光门牌”不同,曹杨中学学生研发的这个新品,不需换掉已有的全市统一样式的门牌标志,只是在原来的门牌上加装灯管。灯管一端有导线连接着一个可以在室外任意地方安装固定的长约20厘米、高约16厘米、厚约2厘米的装置,这便是太阳能接收盒。参与研发的李凌霄、桂凌峰和张璨等同学说,这个太阳能接收盒白天吸收太阳能,天色暗下来后就会自动放亮,这样,人们晚上寻找门牌号就再也不用“摸瞎子”了,而接收盒内装的1节5号电池可用三年多时间。当同学们设计出方案后,本市一家环保企业欣然答应投资生产,并将第一批的样品无偿提供给同学们。企业方表示,由于同学们的设计创意相当简洁实用,因此将来如果批量生产的话,费用也会十分低廉。指导老师史页隆说,在经过社区的试点安装后,会听取居民们的意见,再组织同学们进行相应的技术改进。
曹杨中学校长杨琳欣喜地说,同学们的这项创意,源于近年来中英两国在青少年中开展的“社区点亮生活项目”,目的是组织两国中学生进行创新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曹杨中学是这个国际项目的积极推行者,如今已在各个年级开设了绿色能源课程,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用环保理念“点亮生活”。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