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有广泛性
在由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宝山区教育局、宝山区少科站等主办的论坛上,科技教育特级教师刘国璋老师说,目前的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课题研究活动,另一类是科普活动。从本市近十年的统计来看,每年占科技竞赛评审量86%的课题研究项目,其参与者只占学生总数的0.5%,而占评审量14%的科普活动项目,参与者却占学生总数的99.5%。这足以说明,在校园科技活动中,科普活动是最有广泛性的。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学校往往把目光只盯在学生的课题研究,特别是能获奖的项目研究上,把获奖看成了学校科技活动的最大“成绩”,这就造成了科技教育的本末倒置。
鼓励学生共同创新
眼里只有“搞课题、获大奖”,又要考虑到“保密”、防“撞车”和“抄袭”等因素,从事课题研究的学生在项目评审前几乎不敢拿出来让更多的同学群策群力,人为压缩了学校的创新教育氛围。这个问题也在论坛上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
宝山区少科站秦莉萍、唐颖两位老师说,该区这几年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创意金点子活动,并将它作为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的序幕,取得不错效果。比如,小李同学在看到超市里有很多人排队刷条形码付账,就想了一个点子,即在购物车上装个可刷条形码的装置。但在论证会上,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认为这会让一些爱占便宜的人钻空子逃避计费。又如,小曹同学发明的供环卫工人马路作业使用的携带式LED警示发光装置,也受到了同学们的质疑,在吸收了大家意见后,这项课题最终获得了全市比赛的金奖并申请了专利。
教育资源期待整合
与会的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目前在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上还存在着模式单一、教育乏力、创新氛围淡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资源不能充分整合等困境。而且,现在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设的创新班,邀请大学教授开专门课程,但受到学制限制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所谓的课题研究也大多重结果轻过程,办创新班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