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阿竹
【嘉宾】
黄式宪 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
葛颖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陆川 导演
洪亮 导演
主持人的话
《一九四二》与《王的盛宴》同日上映,50后冯小刚和70后陆川在这个贺岁档来了一次正面Pk。票房上,前者显已胜出。票房之外,这两部电影的问世,又会在中国电影市场激起怎样的涟漪?
A 《一九四二》直面历史 让我们看到“文化反弹”的信号
主持人: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陆川的《王的盛宴》在同一天上映,成为今年贺岁档最大的焦点。两位教授是否看了这两部电影?如何评价?
黄式宪:《一九四二》我看了,《王的盛宴》还没有来得及看。我觉得这两位导演都是有良知的,比起那些忽悠观众,拍电影只为了争取票房最高,而内涵底蕴病入膏肓的导演,我敬佩他们两位。完成这样的作品,他们是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的。
我看《一九四二》的时候一直在流泪。一个艺术家拍那么苦的戏,两千多人逃荒的戏,光是那个群众演员场面就不得了。电影一共4条线索,张国立那条是最主要的,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撕裂的过程。一开始农民造反,张国立还让人去找官兵,之后他带着全家逃荒,一路上钱没了,人也一个个死了,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掉头往回走,就想寻死,想死得离家近一点。这是一个拷问。
葛颖:这两部电影从导演到演员阵容,都有很明显的年龄特征。观众会用票房表明他们的态度,同时,我们也会看到现在的主流审美是趋向哪一个方向的。如果《一九四二》票房完胜,说明年轻导演还要向前辈扎扎实实学习讲故事。如果《王的盛宴》完胜,那说明50后导演真的要“缴枪”了,中国电影的大旗已经交到了年轻导演手里。
《王的盛宴》与大多数电影比当然是不错的,但是,陆川作为新生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以这个比较高的要求来看,这部电影还不够理想。
《一九四二》用一种摆事实的方法,把在灾难前的人性弱点,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恶和人道主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善的矛盾给呈现出来。影片告诉我们,人性中的确存在很多不足,在这样大的灾难面前,有人漠视,甚至还有人想通过这场灾难升官发财。另一方面,影片呈现的善与恶,其实并不绝对。影片中也有人在坚守底线。电影中导演没有下结论,所谓的伦理和道德,在生死问题面前,很多东西都可以放下———活都活不下去了,还坚守什么?但这些坚守,能赢得尊敬。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冯小刚的变化,以往他的电影中,人物往往是很有张力、非常饱满的,但在这部影片中冯小刚很克制,他只摆出群像式的大量事实。这部电影率先在罗马电影节首映,获得了认可,可以说这种表达方式,是更具国际化的。
主持人:两位教授还是比较肯定《一九四二》这部作品的。在这样的时候,出现这样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意味着什么?
葛颖:冯小刚是从拍贺岁片起家的。但他的电影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搞笑娱乐,我更愿意称之为“软性社会问题片”。你会发现每一次他都抓到了当下最热的社会问题。在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开始自我膨胀,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是在提醒人们的危机意识,不要忘记曾经的历史。
黄式宪:在市场如此浮躁,缺少原创、人文情怀,失去了对艺术审美境界的敬畏和追求的情况下,能出那么一个直面历史,拿自己灵魂跟故事较劲的作品,我敬佩冯小刚。
在今年年底出现冯小刚、陆川的这两部作品,可能是文化信号。有良知的艺术家没有放弃人文情怀,这是文化反弹的标志,中国电影根还在、心还在,它一定会翻身。不管这两部电影的得与失,至少我们看到还有比物质、比金钱高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值得艺术家拿生命去博弈,让银幕焕发出人文光彩,让银幕回到本源的意义。
B 3D技术再高超 也做不出费雯丽的双眸
主持人:今年的电影市场还有个特别热的关键词,那就是3D,它成了吸引票房的最大卖点,很多导演都想拍3D电影。对此,黄教授怎么看?
黄式宪:今年中美电影的新政出台,一月到六月,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三分之二是进口片创造的。七月,一个偶然的机遇,《画皮2》赢得7.5亿元票房,让国产电影在总票房里占到的比例有所提高,最后两个月,会怎样变化还要拭目以待。
《画皮2》虽然拿了高票房,但是,这个片子本身问题很大。它是赶在3D转型关口,吃了个甜头。
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是“三厚”“三薄”,厚了技术,薄了艺术;厚了制作,薄了创作;厚了市场,薄了人文情怀。3D不是万能的,它不是艺术的本体,只是“末”。《红色娘子军》里,琼花说:“跑,打不死我就跑!”那一刻琼花的眼睛里放出的精神的火光哪个3D能做得出来?《乱世佳人》里费雯丽的眼睛,谁能用3D做出来?《阿凡达》里所有的眼睛都是没有光彩的!在表达情感关系、伦理关系的时候3D是无用的废物。在谈情说爱的时候用得着3D吗?父子、父女伦理亲情出现撕裂的时候,《家》《春》《秋》那样的故事,用得着3D吗?3D可以给神魔片、科幻片提供一些支持,能在奇观世界里做文章。但奇观只能是奇观,不能解决文化沟通,心灵向美、向善、向真的上行轨道。80后、90后习惯看烂片后,失去了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这是很可怕的。
主持人:岁末将至,能不能站在这个时间点上,对中国电影做个展望?
黄式宪:10月底,我在美国参加一个“合拍之夜”,韩三平等都去了,谈的都是合拍片。现在有一个论调,合拍能救市,好像只要和美国合作就能强大起来。我认为,要警惕合拍片变成买办电影———未来一两年里,很有可能出现买办电影大行其道。真正的合拍片要注意两个主体:把握文化上的主体;在投资上要控股。
201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好莱坞电影撑市面,中国电影几乎要崩盘,对此,我不悲观,被压到这个程度了,中国电影在艺术上、文化上可能会迎来一次翻盘。第六代已经沉寂了好些年,他们一直在沉淀、积累,相信会有一次爆发。他们可能成为当年的第四代,像田壮壮、谢飞他们那样,在不惑之年出作品。
C 《王的盛宴》之后 进入电影创作的成熟期
主持人:《王的盛宴》与《一九四二》同日上映,对于这样的档期安排,你抱有怎样的心态?
陆川:我们自己对于《王的盛宴》的档期之前的设想就是在11月29日,冯小刚的片子因为一些原因,也正好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拿出质量非常过硬的片子,对于观众是件好事。我们的片子放在同一个档期竞争,我觉得这是件挺有意思的事,两个片子良性竞争嘛,最终看观众的选择,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这个档期内有好的收获。
主持人:对于《王的盛宴》你自己有怎样的期待?
陆川:当然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票房回报,这样也对得起支持我的投资方。我想说我们是年轻的导演年轻的演员年轻的团队,虽然是古装片,也非常热血青春,票房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希望能挣些钱,算是对得起投资方了。另外就是,因为我在这部电影里还是有一些可能对于大众来说,对待历史还是有一些不同角度的理解,那么我也希望观众们能够在喜欢我们的电影同时,也产生一些自己的思考,让我们的历史变得更能够触手可及。
主持人:《王的盛宴》这部电影对你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陆川:我是一个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人,从筹备到拍摄《王的盛宴》的期间,我希望能够通过电影去“还原”出秦末汉初这个时代的原貌。那个时候我说过一句话,就是“希望能够把摄像机架在古代”。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要求,给我们整个过程中带来了可以说是最大的困难———很多古代的东西,我们其实现在根本很难找到完整的资料。比如说,我们总说“四面楚歌”,楚人的歌到底怎么唱的?也没有乐谱。我们只能从现有的一些历史文献中的文字描述,从出土的秦汉时代的砖画,去一点一点地拼凑出古人生活的细节。我想这是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和难点。
主持人:从《寻枪》到《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再到《王的盛宴》,这一路走来,你最大的变化是在哪里?
陆川:我进入电影这行正好是12年了,在《王的盛宴》关机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我好像是重新学会了该怎么拍电影这件事。我想12年也是一个轮回吧,我希望一直都能拍些有意义的片子。对我来说这个12年的青春期已经结束了,下一个12年要进入成熟期。
主持人:你认为70后在电影艺术的成长之路上,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
陆川:在年少的时候,迎接了一个中国当代文化比较开放和繁荣的时代,视野会比较容易和世界范围去接轨,而且比较少一些条框的限制和约束,比较没有那么沉重。那可能拍出来的电影,会更对年轻人的胃口,但是现在谈优势和劣势,可能还有点为时尚早,因为70后的导演其实还在成熟期和上升期,还没到可以盖棺定论的时候。
D 青年导演成长之路 攻城难,守城更难
主持人:80后青年导演洪亮在不久前的金鸡百花的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最近,他的一部新片马上要开拍。在70后导演陆川身上,80后导演能学到哪些东西?
洪亮:对于年轻导演来说,能够拍一部有机会进影院的电影,就像是赴一场“王的盛宴”。陆川是青年导演中最出色的一个代表,他早先做编剧,后来有机会拍自己的电影,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成了一个受到观众认可的成熟的导演。我们看到他的电影总是有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可可西里》中冷峻的观察;《南京!南京!》中对个体人物的关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新片《王的盛宴》,陆川也是从前期剧本创作到融资、确定演员,每一个环节亲身参与,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都是我们刚起步的80后导演要学习的。
主持人:《王的盛宴》上映后,我们听到了质疑的声音,你怎么看?
洪亮:《王的盛宴》似乎没有之前几部作品的锐气,我觉得,当你是一个草莽英雄的时候,目标很简单,但是当你打下了“天下”,接下去要做的事情就不只是靠激情那么简单。要如何平衡各种关系,对于导演来说是另一种考验。
葛颖:还有一点很重要,从50后冯小刚到70后陆川,他们的成功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电影行业。虽然说在金字塔尖的总是极少数,但是,只有更多的人进入,才可能有更优秀的人攀上塔尖。
结束语
逐年攀升的电影票房,逐年增加的影院数,为中国人享受更丰富的银幕大餐打下了基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50后、沉淀多年厚积薄发的第六代,艺术上日臻成熟的新生代、怀揣梦想刚刚起步的80后,中国电影强国梦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