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黔两地鸿雁传书
“以后,你就是我的妹妹了,咱们经常通信!”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三年级学生孔凡婕在信中亲切地说,她的信是写给贵州纳雍县王家寨镇糯克小学三年级学生焦诗宇的。她坦诚地告诉诗宇,她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小努力学习,现在考上大学,来到大上海,“你也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走出大山,生活才会改变”。孔凡婕从本报报道中得知失依儿童自幼缺少父母的庇护,内心自卑脆弱,特意鼓励诗宇要坚强独立。
这些大学生是怎么得知孩子们的信息呢?原来,“大山童馨”活动的合作方、上海市明泉集团同样资助了一批华东师范大学的贫困大学生。明泉集团有心促成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的交流,便通过本报记者联系上了糯克小学老师、“大山童馨”活动协办方“爱心纳雍”公益联合会义工左红,这才有了鸿雁传书的“大手牵小手”活动。左红告诉记者,孩子们收到信后可高兴了,都想尽快给哥哥姐姐们回信。
上海老人南捷送去温暖
此前本报记者专程到贵州省纳雍县采访时,意外发现大山里许多孩子自幼失去父母双亲或一方,只能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生活异常贫困。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在父亲去世后又被母亲抛弃。今年7月,本报报道了失依儿童群体的故事,同时发起“大山童馨”公益行动。
贵州孩子的遭遇牵动着上海读者的心。看到本报报道后,81岁的上海老人南捷多次寄去衣物、玩具、学习用品和钱款。他不顾年迈体弱,冒着酷暑亲自为报道中的每一个孩子采购了他们想要的东西,给喜欢画画的寄去画纸和调色板,给想要文学书籍的寄去文学名著和唐诗宋词。老人怕孩子们收不到,又将邮寄单复印了寄给本报记者,希望能帮助查实。昨天,老人写信说,又给孩子们寄去了40多条围巾和50多顶帽子。
“小鸡仔小鸭仔长大了”
“大山童馨”为每个孩子每年提供1000元的支助,除购买必要的物资外,还包括50元的再生基金,让孩子们购买鸡仔鸭仔,自己饲养。一来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自食其力的好处,二来也能为他们增加点营养或为家庭增加点收入。
如今,孩子们养的小鸡小鸭已经羽翼丰满。“爱心纳雍”的义工在入户复查失依儿童信息和物资使用情况时,拍下孩子们喂养鸡鸭的照片转发给记者,希望能一同感受这份快乐。两岁时亲眼见到父亲被人刺死的7岁男孩余卖卖养的是小鹅,前不久,卖卖的奶奶抱着一只大白鹅来到学校,硬是要送给左红,左红婉言谢绝了。
目前,“大山童馨”活动今年支助的最后一批棉衣已发放完毕。纳雍大山里的小学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受到支助的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和崭新的雪地靴,暖暖和和地坐在教室里听课,再也不会觉得冷了。 本报记者 姜燕
【相关链接】
“大山童馨”——支助贵州纳雍县失依儿童公益活动,由新民晚报和闵行区光彩事业促进会王云专项基金联合主办,贵州省纳雍县“爱心纳雍”公益联合会协办。首批支助200名失依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