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年过去了,生源主要还是周边居民的孩子,但是,如今的市二初中,办学质量却悄然跃升全区公办初中的上游水平,每年有30%的学生考入包括“四大名校”在内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奇迹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坚持了10余年的市教育科研一等奖成果——“分层走班”教学管理方法。记者昨天走进市二初中,探寻“分层走班”的奥秘。
分层走班几易方案
现任校长陆军坦言,“分层走班”的路,走得并不平坦。
“我们尝试过预备班进校就按照各科摸底考成绩,将全年级四个班级分为A、B层各1个班,C层2个班,但有选拔‘尖子班’之嫌,不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规范;后来,我们发现,小学毕业生数学和英语学科差异已经显现,分层走班就集中在这两个学科开展。”陆军告诉记者,即便是针对两门学科的分层,做起来也并不容易。
学校曾将年级4个平行班两两“打包”后分层,即1班2班一起分为英语A和英语B,数学A和数学B,3班和4班同样这么分。但老师们发现,有学生一门学科强,一门学科弱,他容易因为一只脚已经踏进A层了而沾沾自喜,反而使得分在B层的学科更弱。于是,从2011年起,学校又调整分层模式,将数学和英语“捆绑”,根据两门学习总的学习情况分层。
“我们要求老师利用课后时间,为一些在A层但偏科的学生补差,一些在B层但一门学科‘吃不饱’的学生拔尖。”陆军说,一年实施下来,各方反响不错。本学期开始,初三物理和化学学科也开始试行分层教学。
老师准备两套教案
“工作量大了,几乎要准备两套教案,但是,对学生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数学教研组长孙申磊介绍,给B层同学上课,他紧扣中考要求抓基础,加强运算能力和图形辨识能力的训练。为了让A层同学不仅在中考中冒尖,并有足够潜力适应高中学习,他将“四点共圆”“韦达定理”等中考中不作要求的选读内容加入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也让一些英语稍差的同学找到了信心。英语教研组长刘晓薇刚结束初三第六单元教学。A层同学不仅要完成全文背诵,还要为主人公编写对话,为人物性格做点评,这些有趣的作业让他们做得兴味盎然;而B层同学要完成这些有难度,他们要做的是佳句摘抄和围绕重点词汇的练习,紧扣中考要求,这样保质保量完成就没有问题。
层间流动激发动力
根据规定,每学期期末考试后,A、B层将重新划分。“有学生达到了A层的要求,但想留在B层把基础打牢,我们也尊重他的意愿。”陆军说。
但从A降入B的学生,会否一蹶不振?或者心理产生落差?初三男生小董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上学期末,他不偏不倚考了B层的第一名,觉得委屈,非常伤心,希望校长“救救他”。
至今,小董仍记得陆军当时说的话,“救你只能靠你自己,如果期中考试你能考到全年级前40名,我可以破例让你回到A层。”听了校长的话,小董开始在不扎实的英语学科上狠下功夫,数学成绩不错的他不满足于B层教学,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要求“加餐”。本学期期中考试后,他达到了校长提出的要求,如愿以偿回到了A层学习。
“让每个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挖掘他的潜力。”陆军说,这就是学校尝试“分层走班”的动力所在。
本报记者 陆梓华
记者手记
陆军告诉我,分层走班教学是几任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智慧结晶。也曾有家长担心,分层教学,老师会否厚此薄彼。但教学成果证实了那句朴素的道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市二初中没有将“分层”简单地等同于布置几道“分层作业”,开设一些不同兴趣班,而是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每一步都慎重再慎重。教学改革是一项说易行难的长效工程,需要勇气,更需要如此这般持之以恒、日复一日的观察、思考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