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锡先生是上海文艺界老领导,他为传承曲艺事业作出很大贡献,不仅得到业内人士的尊敬,还得到陈云老首长信任和重视。我曾经向他询问初次会见陈云的情况。老吴白发童颜,头脑清晰,说起往事,依然一脸幸福。
1959年夏天,时任人民评弹团团长的老吴正在办公室忙碌。突然,来了位中等个子、肤色黑黝黝,身穿中山装的不速之客。他表情平淡地对老吴说:“要你去一趟。”老吴以为例行公务,因此请来人稍等,自己继续忙手头的工作。大约半小时,那人站起身,依然表情平淡地对老吴说:“要你去一趟。”老吴只得跟着那人出门。门口停着一辆黑色小车,这时,老吴才隐隐约约感到,来者不同往常。
汽车一路开到瑞金宾馆,那人请老吴在客厅等待。老吴好奇地问:“谁要我来一趟?”那人仍然表情平淡地回答:“要你去一趟。”然后,他转身入内通报。
不一会,几位解放军战士跟随一位首长来到客厅,原来,来者正是陈云同志。陈云自称评弹“老听客”,他请老吴介绍一些评弹界的现状。老吴十分感动,首长日理万机,还关心评弹状况,因此,他详细地向首长汇报。当陈云知道当晚评弹团有场公演,就提出想来书场的要求。
当天晚上,陈云来到了仙乐书场,虽然这里地处闹市,但他只戴了口罩,与普通观众一样,坐在书场欣赏演出。
这台节目共有三档书,杨振雄与杨振言说完《西厢》后,就是张鸿声评话《英烈》。老吴事先与老张打了招呼:“考虑到首长的身体状况,节目不宜太长,请适可而止。”老张既高兴又紧张:“只怕不好掌握。”老吴安慰他:“你大胆说,我坐在首长附近,有事会豁翎子给你的。”张鸿声这才放心。
那晚,张鸿声说的是《胡大海手托千斤闸》,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元朝末年,草莽英雄胡大海、常遇春、花云等人,对当朝统治者不满,他们志同道合,义结金兰,私下准备揭竿起义。不料,被元朝官兵得知,设下阴谋诡计:假意举办比武,骗得英雄自投罗网,然后来个关门打狗,瓮中捉鳖。众英雄不知是计,悉数来到武场,官兵急忙放下千斤闸门,切断英雄后路。眼看千斤闸徐徐落下,花云急中生智,说服胡大海手托闸门,让众英雄逃离武场。花云对胡大海承诺:此举成功,你不仅能够名扬天下,而且成为众家救命恩人,今后不论到谁家,都有酒肉饭吃。憨厚的胡大海凭着蛮力气,居然双手托起了千斤闸门。谁知,他用力过猛,竟然把裤带挣断,误以为自己肚肠断了,接着,他的鞋帮也开裂了,胡大海更加忧心如焚:啊呀,我的脚筋也断了。眼看胡大海力不从心,闸门即将关闭,奇迹发生了,控制闸门的轱辘发生故障,闸门没法关闭,众英雄得以绝处逢生。
本来,这回书应当把胡大海裤带挣断、鞋帮开裂,众英雄平安撤离交代清楚,才算落回(结束)。不知为什么,张鸿声竟然漏说了鞋帮开裂这段情节。不过,他的高超技艺已经征服了观众,首长与观众一样,听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散场时,陈云与观众一起走出书场,似乎感觉意犹未尽。
老吴送走首长,回到后台问张鸿声:“为啥漏说一段书?”张鸿声瞪大眼睛:“不是你豁翎子,要我早点结束的嘛。”老吴不解地问:“我什么时候豁过翎子?”张鸿声理直气壮地说:“我明明看见你对我歪歪鼻头,这不是豁翎子吗?”这下,老吴忍不住笑了:“这几天我感冒,鼻头歪歪么,是想打喷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