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整理旧书稿中,偶尔翻出了冯雪峰在1963年蒙难的日子里写的两首旧体感怀诗。这是作者在1957年遭难,被逐出终生为之奋斗的革命文艺队伍之后,在内心极度痛苦中写出的。
这两首旧体诗过去没有发表过,也不可能公开发表,它只在少数知心朋友间传读。我是在一个与冯雪峰同在上饶集中营里共过患难的战友那里读到的,并抄录了下来。虽然时光已逝去半个世纪,今日重读,依然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两首诗都写于1963年,一首是8月30日,题为《塞童》:
天赐塞翁千里驹,塞童驰聘乐如痴。只因不学疏御术,立即颠身变缺肢。从此永除壮士籍,徒然怅坐将军旗。男儿不得沙场死,祸福玄谈只自欺。
另一首诗写于9月18日,题为《未深思》:
嫦娥性急未深思,咽下仙丹即起飞。只道月宫绝浊俗,不知上界仍清凄。对空曼舞难寻伴,遣夜幽谈又与谁。最是还乡也不得,上天无术下无梯。
冯雪峰是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先生的挚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直担任一些文学研究和出版部门的领导人。人们大多知道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卓越成就,却鲜知他也是个优秀诗人。他在青年时代从写诗开始走上文坛,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湖畔》,从此被人称为“湖畔诗人”,他写出的许多真挚感人的抒情诗,曾为人们传诵。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不幸被捕,囚入国民堂特务设立的上饶集中营。他在暗无天日的非人生活里,依然没有放下战斗的笔,抱病写出了《灵山歌》等几十首壮怀激烈的诗,号召难友们与万恶的国民党特务作斗争:“我心中有一团火,我要投出到黑夜去!让它在那里燃烧,而让它越燃越炽烈!……”
在冯雪峰的诗作里,像1963年写的这两首情绪如此低沉的诗,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两首他一生最后留下的遗诗里,我们看不到《湖畔》那种清新柔美的抒情,也听不到《灵山歌》里那种豪情激越的呼号,听到的是诗人痛苦的独白与深沉的叹息。尽管诗用了隐晦的语言,但了解内情的人读了就会明白。
回顾冯雪峰战斗的一生,再读这两首沉重的遗作,我真是百感交集。冯雪峰在1927年6月白色恐怖弥漫全国的时候参加了共产党,经历了长征,在国民党监狱里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三十年代他与鲁迅先生共同战斗的业绩,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页。不料,1957年祸从天降,“从此永除壮士籍,徒然怅坐将军旗”。以后,他曾多次呼吁,希望重返“壮士”队伍,继续从事他的文学事业,始终未果。1976年1月23日,他抱憾离开了人世。
三年后,即1979年11月,冯雪峰的冤案得到昭雪。1986年7月,由胡耀邦题写书名的《回忆雪峰》纪念文集出版。但书中没有收入冯雪峰倾诉他晚年心迹的这两首遗诗。
近日,听说冯雪峰的亲属正在筹划出版《冯雪峰全集》。这两首研究这位文学大师的重要作品,肯定会收进集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