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读饮食
石 嘉
  石  嘉

  夜晚,书读累了,放下手中那卷《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静坐着。忽然想起孩提时代跟着大人蹲在马路堰的“马糊”摊旁,捧着大碗喝“马糊”的情景。摊子上有一朵电石灯花,在夜色里闪烁,两口包裹棉套的瓦缸,一张矮木桌,卖“马糊”的老板穿戴着围裙套袖,搅动铁勺,笑容满面,跟食客们说着亲热得体的应酬话儿。那时蹲地摊喝“马糊”的人们,大抵都是平板车工人和手工业劳动者以及清贫寻常的百姓,他们在晚上常常爱花几分钱,在街头买一碗“马糊”,边啜溜溜地喝边扯闲话拉大呱,享受劳作后的口腹乐趣。

  徐州地方称“马糊”的,其实是一种咸粥,粥里除米和面外,还有青菜、花生米、线粉、豆腐和肉丁,再拌上胡椒面和香油。我想,这种吃法老辈先人是从何时开始,已无从查考。但从这稠而香的粥来看,既可饱腹又可暖身,既是饭,亦是汤和菜,且味道可口,制作简便,一碗热腾腾的“马糊”,温暖多少劳动大众的心啊!我后来养成了这种习惯,即使不饿,也喜欢到街边地摊和市井小饭馆去坐坐,随便要上一碗馄炖两个火烧,其实并不只为填充肚皮,那是一种乡土世俗的生活情趣,促使我细嚼慢咽食物所蕴涵的人文滋味。包饺子、炸丸子、滚元宵、煮粽子、蒸花馍、烙煎饼,多少人都会从这些洋溢浓厚传统风味的食物上,激发着丰富的亲情和天伦居家的欢乐。

  我重新捧起案上的书,那是美籍华人女作家於梨华著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作品中描述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归乡游子天磊,贪吃蒸包、粽子、元宵时的馋相,令我心头发热感触缠绵,永远永远是祖国的孩子呀,炎黄赤子的拳拳爱国情怀血脉相承,在体现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食物上,抒发得多么淋漓尽致细腻感人。那作品中的天磊,吃了多年的西餐洋菜,回味起来如同嚼蜡,只有吃到祖国的饭食,他戚怨的心灵才得到抚慰而享受家的舒适安顿。

  夜色滤净了市声,我的心胸便澄澈起来,柔和的台灯光下,我夜读漫想,仿佛传统饮食被乡土风味所熏陶,从祖先茹毛饮血的遥远年代里,由电脑宽带传输着,一碗碗一碟碟端到餐桌上,我周身便抚遍母亲的温馨,贪吃的孩子呀,那是魂魄的老家所在。

  我放下於梨华的那本书,走到窗前,眺望都市楼群的凝重夜色。时代开放了,饮食文化多元性的呈现于世人面前,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固然新奇味美,诱人胃口,但与传统乡土面点小吃诸如“马糊”、油条、绿豆面丸子羊肉汤、还有高庄馒头、猪肉煎包、马蹄烧饼、口袋锅贴相比,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垂涎食品是后者,它们浸透着祖辈的生活情感,弥漫着精神底蕴的食欲幸福,因为乡土饮食是传统文化的大众载体而永世不会衰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观点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6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7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春运直通车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民生上海·浦东篇
   第A26版:民生上海·浦东篇
   第A27版:民生上海·浦东篇
   第A28版:民生上海·浦东篇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6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8版:市场之窗
   第B19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0版:市场之窗·评比
老同学
读稿依赖症
冯雪峰两首遗诗
伦敦“宜居”见闻
江堤写生
华若翰做观察员
东坡一诗救命
夜读饮食
十日谈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夜读饮食 2013-01-30 2 2013年01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