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艳具有“上海的美”
白先勇表示,首演当晚在舞台上说“我创造的尹雪艳有一天真的来到上海了,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尹雪艳永远不会老,上海也永远不老。”无论小说和戏剧,表现的都是上海的精致和优雅。尹雪艳就是精致、优雅的化身。他说,当初写小说的时候就下意识间希望上海的精致文化变成恒定的文学作品,如今终被戏剧舞台复活。中国戏剧史专家丁罗男教授认为,小说本身就是一个意象,很多情节并没有展开。尤其是尹雪艳,她身上体现的其实是“上海的美”。她的美,“不是一个人可以占有的美”,想去“占有她”注定失败,所以无论是小开还是处长,都失败了。她所占据的美学高度,是属于所有爱美的大众的。
沪语话剧是“文化事件”
上戏戏剧戏曲学学术带头人叶长海教授开宗明义,“使得该剧最能成为文化事件特色的,是沪语话剧!”《茶馆》是北京话话剧,香港有粤语话剧,但是上海很久以来缺乏具有高雅气质的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十分精致,这才是上海文化的特点。有人曾因为福建的梨园戏如今少有人能听懂提出改成普通话的建议,叶教授十分反对,“就像欧洲大歌剧不能改成中文——你翻译了我反而听不懂了!语言不是根本,文化才是根本。”
评论家翁思再表示,语言承载的是文化变迁。“方言里有古汉语的音律”,就连上海市民都有对方言保护的向心力。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说,该剧初步体现了沪语话剧和海派话剧的亮点。“艺术形式不能太统一,话剧不能只向北京学习。”
沪语话剧“接骨”方言话剧
众专家学者不约而同提及了该剧“接骨”于已故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倡导的“方言话剧”。翁思再梳理方言话剧脉络时提及,上世纪60年代,黄佐临曾想在上海人艺创办三个剧团——话剧团、滑稽剧团和方言话剧团,后来未果,所以“方言话剧”并没有传承下来。“方言,就是戏曲的脸谱”,翁思再说,“苏州话甜,宁波话硬,山东话爽朗,都适合刻画人物性格。”四川有说四川话的话剧《抓壮丁》《三峡人家》,还有贵州的《开花》,都发掘了方言资源。《永远的尹雪艳》就是对黄佐临这种精神的延续。
戏剧评论家戴平表示,已经久违于“方言话剧”,而以沪语方言来演绎的“尹雪艳”非常贴切。剧中,说沪语的同时,还纳入了南腔北调,苏州话、苏北话、宁波话、山东话等,融合在一起就有典型的“海纳百川”的上海味道,也使得每个人都很鲜活,哪怕是路人甲乙丙丁……戏剧谷艺术总监荣广润认为,该剧使用沪语这一方言,十分传神地传递了上海文化的风韵。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