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乡音难改成为过去式 沪郊方言面临传承危机~~~
乡音难改成为过去式 沪郊方言面临传承危机~~~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音难改成为过去式 沪郊方言面临传承危机
本地人行动起来拯救“本地闲话”
孙云
▲浦东新场文化中心派老师到中小学教浦东锣鼓书,让本地人和新上海人学讲南汇话   朱顺龙 摄
  本报记者  孙云

  方言,正在遭遇生存危机。

  即使是在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的市郊乡村,上海“本地闲话”也慢慢成了中老年人的“专利”,许多年轻人和孩子觉得说郊区方言“土得掉渣”。采访中,市郊地区许多中老年人都对年轻人不会听说本地方言以致无法与长辈交流表示遗憾和担忧。

  近几年来,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保护和推广上海话,而一些意识到“本地闲话”传承危机的“本地人”,也开始用各种方式抢救方言,传承文化。

  1  锣鼓书、川沙故事传承难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承载着各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文化,其兴亡甚至关乎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消亡。

  浦东新区拥有三项国家级“非遗”:锣鼓书、浦东说书、码头号子,六项市级和区级“非遗”: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浦东宣卷、沪剧、川沙故事、浦东山歌、上海说唱,其使用的语言几乎都是南汇话和浦东话。方言基础直接影响“非遗”传承。

  新场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胡晓英是南汇人,但已习惯说普通话。她用普通话向记者介绍,锣鼓书是上海首个国家级“非遗”,新场是锣鼓书之乡,在保护之初也遇到语言障碍,所以,文化中心在8所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培训基地时,第一课就是对照《上海锣鼓书》等教材,逐字逐句教孩子们说南汇话。不过,或许是嫌本地话“太土”,尽管培训是免费的,本地孩子的报名积极性还不如希望通过学习方言融入新生活的外来孩子高,外来孩子人数逾半。而且,孩子们半路出家,容易受普通话和上海话影响,把南汇话说得荒腔走板。例如“桶”,正宗南汇话发音“dong”,而一些孩子则是把普通话直接翻译成南汇话音调“tong”。

  这一情况并非个例。

  浦东川沙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之乡“故事之乡”,该镇“故事大王”夏友梅说,“浦东老闲话”主体就是有着450多年历史的川沙方言,他从小听着川沙话的各种故事长大,又把这些故事从田间讲到学校、从学校讲到文化馆,率领川沙故事队在上海故事大赛中勇夺八连冠。然而,用方言讲故事能否继续,已成为考验“故事之乡”能否保持美名的难题。

  为弘扬川沙方言,夏友梅故事艺术进修学校专设方言故事班、方言培训班、方言口头作文班,报名学员不少,其中外来娃占了大多数。外来人员希望子女学会方言融入上海,本地人却觉得说好普通话和外语更实用。他忧虑道:“在家和孙子讲话,不得不开‘洋泾浜’普通话。能听会说‘浦东老闲话’的人越来越少,川沙故事讲给谁听?”

  2  两代人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

  顾一波是浦东周康航地区社区门户网站“周康网”的创办者,他最成功的创意就是在优酷、百度、PPS等网站都很火的系列视频节目“汤姆猫教南汇话”,从2012年初诞生至今,已更新到第五季,点击量近40万人次。

  顾一波说,他的最初灵感来自于儿子与曾祖母的无法沟通。顾一波出生于浦东祝桥镇,从小说的是南汇本地“老古闲话”。他的儿子虽也出生在浦东南片的周浦镇,但从小讲普通话,已听不懂96岁曾祖母的南汇话了。

  年轻人不会说“母语”的情况是沪郊普遍情况。

  浦东新场镇政府工作人员前不久下乡座谈,听众是上了年纪的本地村民,张口闭口都是“我伲”,发言的却是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年轻小伙子,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

  媒体记者小张是松江人,几天前去松江小昆山镇采访一个残疾人,听对方的讲述,近一半需要连蒙带猜;

  浦东书院镇政府传媒办的小陶是几代人都住在书院镇的本地人,然而,她平时很少使用本地话,即使说本地话,也有不少词汇是把普通话翻译成本地方言的发音……

  由于乡音难觅,在2012年的“上海话发音人”征集中,各区县普遍碰到困难。浦东语委专职干部吴慧介绍说,当时需在川沙、南汇地区各遴选7名发音人,但完全符合“三代是本地人、在本地读书、配偶是本地人,没有长期外出经历、必须是各镇‘老城厢’居民”等条件的人并不多,征集一度遇到困难。

  在前天嘉定区档案馆举办的“寻找嘉定老乡音”活动中,档案馆负责人也大声疾呼:“方言面临消失,抢救时不我待。”据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时起,嘉定方言便逐渐式微,1958年大量市属单位和科研人员从市区迁来嘉定,他们说的上海话对嘉定话产生较大影响。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加快,嘉定方言更加变味,使用纯正嘉定话的人群范围越来越窄,大量年轻人和青少年已听不懂嘉定话,“再过几十年,嘉定方言很可能消失”。

  3  用“汤姆猫”教南汇话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方言保护中,这句话再一次得到证明。

  “汤姆猫教南汇话”诞生一年,点击逾40万次,南汇以外地区的居民也被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诙谐幽默打动。顾一波说,川沙镇政府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他,看“汤姆猫教南汇话”是茶余饭后最爱的消遣,每次都乐得捧腹大笑。她的儿子听不懂本地话,她与儿子交流只能用洋泾浜普通话,有时说得烦了,就打开“汤姆猫”招呼儿子一起学,以便在家中能用更亲切的方言交流。还有一些南汇籍大学生在宿舍里看“汤姆猫”,外区乃至外地的同学也会凑上来边看边讨论。周康网不仅将“汤姆猫”作为“教育服务在线”内容,还计划与镇政府合作,年内刻录光盘,在外来娃已占一半比例的周浦镇各小学和幼儿园发放。

  乡土气息十足的方言在微博上也时髦起来。@周浦发布去年起发表的“南汇方言大家学”栏目影响力日渐扩大,被@浦东发布借鉴,改为“浦东方言大家学”,单条阅读量最高达两三万次。即使有时无一人能全部答对,网友仍兴致勃勃跟帖,学习这些考倒大家的方言:“眼绷绷:眼睁睁”“犯关:遇到麻烦”“刹苛:苛刻要求”“八崭八齐:整齐”。

  南汇博物馆馆长郭南凯也在计划,从南汇、川沙县志中选取100条童谣,请从没离开过南汇的90岁以上老人朗诵,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保存下来,再作为“活文物”在馆内展示。他的想法与嘉定区档案馆不谋而合,该馆招募了20多岁至80多岁的130名志愿者,请来采集嘉定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方言30多年的专家沈云娟举办讲座,从中挑选20多名发音较精确的方言志愿者录音建档,并到社区、学校宣传、推广嘉定话。

  4  各区居民自己出书保护方言

  前不久,周浦小学请来73岁的镇政府退休干部陈生祥,用南汇话介绍周浦镇历史。台下三成学生听不懂南汇话,老师还要再用普通话翻译一遍,这让陈老更加觉得自己编写的《浦东地区方言俗语汇编》十分及时。

  陈老说,他花了一年多时间整理地方志中的方言,还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老人们口中的歇后语等方言,最终收集到2700多条,包括习俗、农事、称谓等11个方面。他的小册子去年经镇文化中心出版后名声大噪,不仅成为@浦东发布和@周浦发布的参考书,还不断有崇明、闸北等外区读者来信讨要,1000册接近送完。

  几年来,闵行人褚半农相继出版介绍莘庄、松江方言的《莘庄方言》、《上海西南方言词典》,奉贤金汇镇人李辉和洪玉龙则合作出版介绍金汇方言的《偒傣话: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语言》,身为复旦大学教授的李辉还建议在奉贤金汇显要位置竖立纪念碑,标出此处为“世界上元音最多之地”,保护偒傣话这一语言“活化石”。他认为,树立郊区居民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使年轻人不因“城里话”、“乡下话”的区别而排斥方言。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注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需要保护,方言是一个区域内原住族群的天然纽带,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无论人类文明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方言的特殊魅力和表现力都是通用语言无法取代的。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一些政协委员也上书建议,保护“本地闲话”,正当其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市场之窗
   第B21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22版:家电/市场之窗
   第B23版:市场之窗/百货
   第B24版:健康/市场之窗
本地人行动起来拯救“本地闲话”
沪郊方言 各具特色
新民晚报焦点A06本地人行动起来拯救“本地闲话” 2013-05-21 2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