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本版列表新闻
~~~——机场建筑艺术性解读
~~~——机场建筑艺术性解读
~~~——机场建筑艺术性解读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初的印象和最后的纪念
——机场建筑艺术性解读
文刀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机场一隅,红色的艺术品给空间增加了美感
  当我们从一个目的地去往另一个目的地,机场是我们离开时最后的纪念,也是抵达时最初的印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机场设计从简单的服务性功能到各种高追求的概念,已经成为全球化大流动的枢纽之一,是世界上每一座大都会迎客的闸门。因此,它们也越来越入世,或冶艳或繁复,或追求建筑学上的造诣,或强调材料的创新,或加入环保的考量,或引入自然的光线。一座座的机场建设把人类的飞行体验推向了极致,机场也就成了话题,成了地标,成了文化符号。 

  在世界上,美丽的机场数不胜数。比如迪拜机场就和这座城市一样是一件奢侈品。长长的柱廊、宽阔的走道,棕榈树点缀其间,3号航站楼颇具阿拉伯的性格,同时也保持了迪拜的奢华,白色大理石和镶金的细节随处可见。美国丹佛国际机场最大的亮点在于她的屋顶,模仿落基山脉的雪山顶,使用可伸展的玻璃纤维覆盖表面,就像一些被连接起来的帐篷。日本大阪关西国际机场是意大利建筑师RenzoPiano的作品,建在大阪湾一个人造岛屿上让大阪机场赢在了起跑线,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相得益彰、浑然天成。跑道、机棚、工房、航站楼,还有大把的剩余空间,机场外观具有未来主义的现代感,让人一眼难忘。大量的玻璃和暴露结构,制造出开阔而通透的视野。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对地震与台风的抵抗能力,并曾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列为2000年以来工程设计十大里程碑之一。 

  在国内,近些年来也不乏优秀的机场建筑。由NormanFos-ter设计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被认为象征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崛起。近两英里的长度几乎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长的航站楼,同时它又比伦敦希斯罗机场5个航站楼合起来还大,创下这样又长又大的纪录是中国人最擅长的手笔。其内部细节也借鉴了中国皇家花园的设计,既现代又传统。 

  在建中的深圳宝安机场T3航站楼被寄希望于打造成深圳市的重要地标之一,能与城市的新旧文化和城市的图标产生共鸣。这个城市图标策略的灵感来自交错的竹林、海面的波纹以及中国传统舞蹈中舞动的丝绸等元素。为了将这些曲线及有机形体融入到项目中,建筑师在建筑表面中引入一系列重复出现的波浪形曲线。伸展和收缩空间交错出现,将机场巨大的体量划分为多个小空间,避免出现空旷的走廊和单调的大厅。  文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最初的印象和最后的纪念
草原上雄鹰展翅
艺术感与功能性握手言和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B03最初的印象和最后的纪念 2013-06-01 2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