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是所有儿童的节日。在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以儿童为主角的日常用品也很多,留存到现在,就变成了汗牛充栋的各类“儿童”藏品。这里面,最著名的门类之一要属于一个特有的品种——“孩儿枕”。
“孩儿枕”是瓷枕的一种形式,因其基本上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孩童形象,而就被命名为“孩儿枕”。瓷枕,顾名思义,即“瓷做的枕头”,始烧制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刚开始,瓷枕是作为陪葬用的冥器,到后来,人们发现瓷枕有“最能明目益精,至老可读细书”的功用,也就是说枕上瓷枕,不仅对眼睛有好处,还能使人格外精神,即便是老的时候,还能看得清书上的细小字迹。所以,瓷枕便渐渐流行起来。李清照的名词《醉花阴》中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里所说的“玉枕”,其实就是一种青瓷枕,只不过是不是“孩儿枕”,没有实物,至今已经无法考证。
说起“孩儿枕”的由来,不得不说起一个传说。相传北宋时期,有一对夫妇,同为烧窑能手,夫妻两人感情很好,生活十分幸福。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两人结婚十余年,竟然没有孩子。妻子思念孩子心切,梦呓之时,用陶土捏成孩童模样。丈夫见妻子如此,心痛不已,就以此为原型,烧成瓷枕,让妻子枕着睡觉。谁知,妻子不久便怀孕,十月怀胎之后,产下一个和瓷枕一般模样的孩童。由此,“孩儿枕”能够催孕的消息便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当真不得。不过,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孩儿枕”最重要的一条功用,那便是希望“孩儿枕”的主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孩儿枕,以定窑和景德镇最为精美。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就有一件国宝级的“北宋定窑孩儿枕”(图下)。整个枕头便是一个孩儿伏卧于床榻上的模样,孩子的双臂环抱着垫起头部,右手拿一绣球,两足上翘,背为枕面。枕身施以牙黄色釉,底为素胎,有两孔。孩儿与枕浑然一体,既是对生活的写实,也是古代艺术家们高超技艺的存照,不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保存了民俗史和复试史方面的珍贵材料。
笔者也收藏有一件定窑孩儿枕(图上)。该瓷枕长23.5厘米,高14.5厘米,为宋代时作品。瓷枕通体施以乳白釉,有着象牙一般的质感,赏心悦目,釉质晶莹;胎质薄而细白,坚硬致密,工艺规整,线条流畅而柔和。尤其是其中的孩儿造型,俊秀端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