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内外越来越大质疑声,美国政府以及部分政界人士四面出击,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消除“棱镜”争议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一招:论“危害”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13日出席国会听证会,解释斯诺登曝光监视项目给美国带来的危害。
米勒说,秘密监控项目在搜集反恐情报、阻止恐怖袭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项目曝光后,当局不得不调整应对恐怖威胁的策略。“我们会……失去获取他们(犯罪分子)通讯信息的能力,我们会变得异常脆弱……这危害着国家安全。”
第二招:辩“实效”
监视项目曝光,招致美国国内就监视项目是否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争论。对于这一点,美国政府似有意回避,只是接连几天强调监视项目的“实际效果”。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在国会说,监视项目协助防范或挫败数十起恐怖事件。
美国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说,得益于监视项目,当局截获有用情报,2009年10月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逮捕恐怖嫌疑人戴维·黑德利。黑德利承认策划对丹麦《日德兰邮报》发动炸弹袭击。
卡尼还证实一些美国官员和国会议员的说法,确认监视项目帮助挫败2009年针对纽约地铁系统的恐怖袭击阴谋。
第三招:泼脏水
斯诺登说,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从事针对中国个人和机构的网络攻击。政治分析师认为,美国一直就网络攻击问题攻击中国等国,如今却因监视项目曝光而尴尬不已。
面对这种尴尬局面,美国国会部分议员13日抛出毫无根据的阴谋论,怀疑斯诺登可能受他国指使。
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和委员会资深成员、民主党籍众议员达奇·鲁珀斯伯格13日与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举行3小时闭门会谈。罗杰斯会后暗示,斯诺登可能与中国政府“合作”。
“显然,我们必须确保彻底洗清他(斯诺登)与中国的联系,”罗杰斯说,“我们需要提出更多问题,包括他的动机,他的联系,他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在那里的日常情况。”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罗杰斯提出这种质疑时没有向外界给出任何证据。
第四招:转视线
就在媒体针对监视项目穷追猛打之际,白宫发表声明,确认叙利亚政府去年多次在国内冲突中“小规模”使用包括沙林毒气在内的化学武器,总统奥巴马决定向叙反对派提供包括“军事支持”在内的更多援助。
回顾美国政府就叙利亚冲突问题的先前表态,美方在认定叙政府军使用化武和“直接武装”叙反对派上的态度事实上已经逐渐清晰。
美国政府正式确认在叙利亚冲突立场上的这一重要变化,其时机选择值得探究。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消息迅速成为当天的重点新闻之一,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主流国际媒体对监视项目的报道氛围。
徐超 (新华社供本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