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把冒用敬老卡,喻为城市文明的伤痕,我以为很恰当。
看起来,每次冒用敬老卡“揩油”的金额不大,但积少成多,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小。经济账之外,还要算算文明账、道德账,对上海城市文明形象的损害,同样不可小觑。
冒用敬老卡之类的行为缘何如此普遍?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逃票者认为,这算不得什么大错;其二,逃票很少被查获,即使偶尔被抓,也没什么了不起,所谓“违法成本很低”是也。
所以,这道伤痕越来越深。
何以疗伤?
恐怕,这个需要政府部门下决心。首先,自然要加大检查力度;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要立下严格的规矩,让人有所顾忌。平心而论,绝大多数的逃票者,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很顾及自己形象的。因此,对于那些屡罚屡逃者,不妨请他们上“黑名单”,并通过网络或媒体广而告之。你一再伤害城市文明的脸面,结果呢,自己的脸上很不好看,这可算是自食其果吧?
正所谓以儆效尤,只要治住了害群之马,更多的贪小之人,一定会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