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已成往事,往事却没那么容易就随风而去。于是,就有了某宝网新推出的“旧爱回收站”,带有前任记忆的物什全部打折贱卖,小到墨镜钱包,大到自行车摩托车。技术宅也出来拯救失恋的人们,一个大三男生开发了一款名为“人人网分手器”的插件,一键就能删除该网站上所有的旧人互动信息。可其实,旧爱的“痕迹”永在,一如技术宅再努力也只能帮你删掉公众可见的互动信息,却删不掉在互联网上无处可逃的隐私秘密。
美国作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在《爆发》里这样描述:“我点击了自己的名字,页面上出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是我穿着一件蓝色衬衫的照片,旁边配有我的基本履历资料……两秒钟后,我在视频中看到了自己推开了地铁站那厚重的大门……我的一举一动已经被Life Linear网的系统给记录了下来。”幸好,巴拉巴西说,这只是他杜撰出来的。可他又说,借助大数据平台,“Life Linear”并非不能实现。所以,帮着美国政府“偷”公众隐私的斯诺登也逃了。
我相信,许多年轻人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刚醒和夜晚将睡时,即使再迷迷糊糊也要半眯着眼打开手机,刷新一遍微博、朋友圈,回复几条未读微信;白天更是离不开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收发邮件、在线购物。可你是否知道,这样度过的一天里,不经意漏出来的已不是地址、电话那么简单,你今天情绪怎样、喜欢吃什么、热衷于买什么,统统都与互联网运营商“坦诚相见”。
那么,如果我上网从来只“潜水”不发言,不就不会泄露隐私了么?错!只要你用上手机,打开电脑,隐私就已无处遁形。于是,有人开始抢“隐私”,有人利用数据赚钱。华尔街就有一炒家利用电脑程序分析当时全球3.4亿微博账户的留言来判断民众情绪,再以1到50为其打分,根据分数高低处理手中的股票。据说,这个炒家在去年第一季度获得了7%的收益率。而每个人的邮箱里铁定都收到过个性化的广告推荐。
所以,可别再说“人心难测”,人们看似无序的互联网行为,其实都有某种规律。数据可以分析人的行为,甚至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人的性格和行程。当有一天,你还没想好下班后的约会地点,数据中心早早猜中了你的心思,你恐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