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到过东方明珠塔?是否注意到一支站在大门前吹奏迎宾曲的女子管乐队?
只见她们身穿白衬衣、系着红领带、肩佩红肩章,下着黑色的短裙和统一的皮鞋,头戴黑色的女警帽,怀抱着金色的铜管乐器正吹得欢。而担当指挥的,却是一位高大魁梧的男子应勤明。乐曲和着人声,使东方明珠塔四周洋溢着一股悠扬而温暖的气氛。
令你意想不到的是,这支女子管乐队是由一批下岗女工组成的,并且坚持到今天。
1996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普陀区纺织行业的48位下岗女工组成一支管乐队,走上音乐谋生之路,乐队就用资助单位的名字命名为“永昌”,而时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工作的应勤明,被委任为乐队的领队兼指挥。
17年过去了,她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开心。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这支女子管乐队起初是靠商业演出生存的,1999年经一位热心的领导牵线,进驻了东方明珠电视塔。虽然报酬并不高,但演出场次固定,演出任务固定(每月不少于30场),知足、感恩的她们从此推辞了一切商业演出,一心一意驻守东方明珠塔。
17年过去了,女队员们怀抱管乐器的时间比抱她们孩子的时间还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工作了,出国了,结婚了,而她们也陆续办理了退休手续。曾经的经济压力已经不复存在,但她们还吹着铜管乐,现在吹的是快乐,是责任。
双休日和国定假日,参观东方明珠塔的人多,也是女子管乐队最忙的日子。当女乐队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小挎包一背赶着上班时,提着菜袋子的邻居总会疑惑地问:“这么忙,上哪儿去啊?”答:“上班去。”再问:“到哪儿上班啊?”再答:“陆家嘴,东方明珠!”语气中满是自豪,有什么比被人需要的感觉更好呢!
现在,她们每人掌握并吹奏的乐曲有70多首。美国客人来,她们吹响《美丽的阿美利加》;韩国客人来,她们吹响《阿里郎》;俄国客人来,她们吹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日本客人来,她们吹响《北国之春》;波兰总统来,她们吹响《波兰圆舞曲》;以色列总理来,她们吹响《以色列奋起》……
在东方明珠塔下吹,女子管乐队员们见识了APEC会议,见识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也见识了世博会……她们也自然成了东方明珠塔的编外成员,世博会期间,她们个个都是东方明珠塔的志愿者,为人指路,疏散人群,维持秩序,干得不亦乐乎!
走过下岗再就业这一坎,女子管乐队员的生活之路已经越走越舒坦。那么再过7年、10年,她们的命运又将是怎样呢?
曾有一位市领导对应勤明说:“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男士,正在指挥一群白发苍苍的女士吹奏管乐,那将是东方明珠塔下一道多么不寻常的风景线啊!” 是啊,我们都愿意看到那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