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吃口软,喜欢糯的、细的、甜的。也许是为了取得某种平衡,上海话反而显得硬扎、有力道。
就拿吃的东西来说,米粥算是最糯最稀软的了。但是在上海人嘴里,“腊八粥”三个字,出口音调高亢,字字掷地有声。还有“八宝粥”“白糖桂花粥”,甚至不上台面的“饭泡粥”,又有哪个叫起来不是响响亮亮!
还有面条,吃起来也是柔软细滑的,但论它们的读音,却又都是十分硬扎。你听:“辣油麻酱面”“开洋葱油面”,上海话读起来,是不是字字都有金属之声?再听:“椒盐排骨面”“爆鱼盖浇面”,是不是竟有铜琶铁板的力道?
糕点也是这样。上海一般的糕点,都是糯米制作的,吃口非常软,但糕点的名称,却是石硬。你听——“黄松糕”,这三字叫起来,何等具有男人气度,就是拿它来给男孩起名也不错,把“糕”改成“高”就可以了,家长叫起来是那么响亮,就是隔开半里路,小人也听得清清爽爽。还有“海棠糕”“定胜糕”“赤豆糕”……哪一块糕的名字,不是那么好听,那么硬朗!
心细口软的上海人,讲的是硬扎响亮的上海话。上海人真是有办法,上海话真是有讲究。不信,你读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