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牍”就是书写用的木片,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常用长一尺的木牍写信,“尺牍”因此成为书信的代名词。
尺牍的价值如何欣赏?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馆员介绍,观赏尺牍要三看:一看文本内容、二看书法、三看使用的纸笺。
《凤墅帖》岳飞墨迹
此番展出的南宋曾宏父辑刻《凤墅帖》,收录了众多宋代名人的尺牍书迹,如岳飞手札等尤为难得一见,上书:“平虏亭记甚佳,可勒诸石,但过情之誉为多,岂疏拙所宜当,悚仄悚仄。飞再行。”
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中有称:“宋人书刻在当时集帖《凤墅帖》中间有岳飞的字迹,也可印证传世种种伪本岳书墨迹之非。”由此可见,《凤墅帖》中所收“岳飞手迹”,已成为而今鉴别岳飞墨迹的依据。
《凤墅帖》系宋嘉熙、淳祐间(公元1237至1252年)备选宋室南渡前群贤墨迹,多为信札诗翰。其中存岳飞书简三通。对此,前辈学者徐森玉曾在《〈郁孤台帖〉和〈凤墅帖〉》一文中指出:“《凤墅帖》中岳飞的笔迹是道地的苏东坡体。”“岳飞字尚苏体”成为鉴别岳飞书迹的依据。此番让参观者眼见为实。
袁世凯“官场现形记”
在《档案函札》单元展示了三封信,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来自封皇帝的袁世凯在不同时期写给他的“冤家”同僚盛宣怀。随着袁世凯地位上升,先后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老伯、大哥、仁兄,自称则从“愚侄”升级成“如弟”。这就是档案实录的“官场现形记”, 人品类此,备后人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