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摄氏0℃是最容易发生心梗、脑梗的环境温度。人体在冬季的平均血压要比夏季高12/6毫米汞柱。严寒可使人体血沉加快、血凝时间缩短、血液粘性增大。有病的冠状动脉受寒冷刺激,可以引发冠状动脉痉挛,甚至出现心绞痛;而健康的冠状动脉对以上冷刺激,则不会引起痉挛反应。如果连续低温、大风、阴雨天气,患急性心梗的人数会明显增加。据报道,心脏病所造成的死亡者522%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冬季确实是心梗和脑梗的高发期,故要顺应自然,适应气候,讲究冬令养生保健,才能天人合一。
寒冷的低气温可以成为心脏病的风险因素,还会直接引发更多例的心脏病。有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很高。比利时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就上升7%。气温下降引起心脏病骤增是因为皮肤的冷感受器受到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发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而儿茶酚胺水平的升高,又与心脏病的发病有密切联系。
同样,当冷空气频频南下,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都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也就接踵而至。脑卒中发生率的高峰在每年的冬季。每当寒潮来临之时,便是脑卒中多发之日。脑卒中发生在凌晨零点到上午8点的病例,占1/3。
“预防猝死,从心脑开始。”最近,气温“过山车”般骤然下降。降温带来的天气变化往往引发身体内隐藏的疾病突发,尤其慢性病患者需加以提防。中年男子更要警惕心梗和脑梗。许多患者遇寒流侵袭感到胸闷、难受,这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当寒流来袭时,一些中老年病人最容易倒下,稍有不慎心脑血管病患者就容易急性发作,后果非常严重,为此需要加以重点防护。
冠心病、高血压病人要密切注意气象预报,在低温寒流来临之际及时采取防寒保暖等措施:注意保温,避免迎风急走;适量锻炼,避免久卧(坐)不动;合理膳食,避免体重超标;心理平衡,避免大喜大悲;增强体质,避免急性感染;坚持治疗,避免漫不经心。若有心前区或胸骨后闷痛不适,尤其是在服药无效时,要及时去医院作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时间,发生心肌梗死。高血压患者在生活起居上也应格外小心,包括避免过度疲劳,防止情绪激动,切忌用力过猛,杜绝饮食不节等,以防发生脑梗。卒中的预警征兆有:颜面、手臂或腿部的突然麻木或无力,突然出现言语或理解障碍;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视物障碍;突然出现行走困难、眩晕或平衡困难;突然出现不明原因严重头痛。一定要尽量缩短卒中患者到医院的时间,一定要送至备有急诊CT和有神经专业人员的医院,尽快给患者做CT和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