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四海小时候随母逃荒到上海,10岁开始捡煤渣养家。他拉过板车,当过电车售票员,参军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军旅生涯,让他接触了大量美术书籍,被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深深吸引住了。他开始逛地摊,花几毛钱收购石湾小陶塑,渐渐将兴趣集中到紫砂壶上。1984年前,他只是在宜兴创业做茶壶的商人。上世纪80年代末起,他兴建了规模与建制都在上海名列前茅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展出了从新石器到现代的各类壶具共300余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开始大力发展茶文化事业。他在嘉定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户江桥镇(现为真新街道)开辟了百佛园,并将自己的博物馆移至位于曹安路外环线的百佛园。2004年百佛园内的四海壶具博物馆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
同时,他自学陶艺,师从唐云习画,令陶艺界刮目相看。他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大鉴藏家。几十年间,他共收藏了1000多件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壶到春秋战国的灰陶壶。还有两汉、西晋和隋唐的青瓷、彩釉瓷壶,宋元的青白瓷壶及明清以降的各种名家紫砂壶1000多件,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又蔚为壮观的中国壶具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实证。
黄舜年 银光照亮人生
78岁的黄舜年对银币的喜爱是自孩提时代就开始了。黄舜年的银币收藏包括国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币400多枚。国内清末10多个省份的龙洋成套币,还有民国袁世凯高帽、孙中山三岛币等200多枚。而在银币中的珍品则是一枚祖传的光绪八年(1882年)中国第一枚机制样版币,这枚银币由吉林试制,银币的正面刻有“吉林机器官爵制造”,反面刻有“吉林厂平壹两”的字样,存世极少,绝难一见。令他最自豪的是一枚1897年北洋二十三年的半角银洋,这是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觅到的。从1986年买到第一个半角银洋开始,为了集齐这一套五个,他坚持了近30个年头,终于在两年前让这些银洋团圆。
受银币收藏的影响,他还收藏银器。分成四大类,比如饰品类、古代交通工具类、日用餐具类和动物生肖类,共200件之多。
李涌金 小火柴擦出大世界
火柴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李涌金将它们重新拾起,勾勒出人类取火的历史。他从最初单纯的火花收藏到新进收藏的火镰、阳燧等取火古物,历时三十多年,已经建成一座“火柴博物馆”。
他的工作单位是上海船务公司,很多同事有出国的机会,大家知道他喜欢收藏“火花”,到国外考察时,都会顺带捎回千姿百态的火柴。一次,一位同事为他从美国带来一盒长28厘米的专门点壁炉用的巨型火柴,引起李涌金的兴趣,从那时起,他渐渐转向收藏火柴本身。30多年来他拥有了世界各国6000余件奇异火柴和火柴发明前人类使用的阳燧、火镰、取灯等各种原始取火器。此外,他还收藏了大量银、铜、锡、铅、瓷、木、竹、骨质老火柴盒和形状各异的火柴缸、火柴票等。
最令李涌金心仪的收藏便是“取灯”——北方老人称呼火柴的俗语,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柴雏形。多年来的寻访研究,使他出版了专著《奇珍异藏话火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为他的收藏摄制了《火柴王国》专题记录片,在国内外上映。1990年他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家庭火柴博物馆,现今,他的博物馆已成为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