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大部分人在孩提时代,都可能撒过谎,拿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可能打过人。这些成长中的行为偏离并不罕见。可是,还有小部分人,从小就表现出更极端的行为。当这些极端行为出现在儿童身上,往往会挑战我们对人“性本善”的想法。比如,在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摔婴事件中的10岁小女孩。
【事件回放】
近日,重庆男童在电梯中遭10岁女孩摔打、随后蹊跷坠楼的事件引发外界关注。男童目前暂时生命体征平稳,后续手术风险很大。多名邻居称,小女孩对比自己小的孩子很有兴趣,与其同乘电梯,她会一直捏小朋友的脸,直到把对方捏哭。小女孩所在学校的同学称,该女孩事发前两三天就曾经说过想要把一个婴儿放在包里,从楼上摔下去。
小女孩父亲李先生说,女儿只是不懂得怎么表达爱,他承认自己和妻子平常会打骂女儿,多少对女儿的性格有影响。他家邻居对当地媒体人士称,小女孩的父母,“平常很爱打牌,对小女孩缺乏关爱”。 (来源:大河报)
A 有品行障碍的儿童人数虽少但危害很大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的确有一小部分儿童——这个比例大约在3%-7%——存在着严重的行为问题,我们称之为,品行障碍。这些儿童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行为症状:欺辱、恐吓或者胁迫他人;发起暴力行为;械斗;偷盗;虐待他人和动物;强奸;经常说谎以及不履行诺言;不服从父母的要求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蓄意纵火;蓄意侵害他人财产;不断逃学等。
虽然有这样严重的行为障碍的儿童数量很少,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却不小。据统计,美国每年由于青少年恶意破坏学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6亿美元。在所有因暴力犯罪被逮捕的犯人中,青少年占到20%。还有报道称,约有半数的男孩和25%的女孩都曾在学校遭到过攻击,实施攻击的往往就是这些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往往很难管教,到青春期和成年以后,仍然难以遵从社会规范。据调查,这些儿童在青春期以后半数会参与犯罪,成年后,大多会遭遇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他们中75%-85%的人成年后会长期失业,人际关系不稳定,频繁参与冲动性的暴力攻击行为。追溯一些暴力的恶性事件,或者反社会人格的成年人,我们会发现,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儿童期就表现出品行障碍的某些症状。
在这个事件中,存在品行障碍的是一个10岁的女孩。廖丽娟表示,临床上,诊断为品行障碍的孩子中,男孩比女孩多三倍。这可能因为男孩的行为更具攻击性,比较外显。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女孩的反社会行为未必比男孩少,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女孩的攻击性多表现为间接和口头的,包括排斥、疏远和诽谤其他人。这些女孩往往排斥同龄人,说他们的闲话,并与其他人串通起来破坏目标对象的社会地位。
廖丽娟曾接到过一个有此类问题的个案,那是一个16岁的女孩子,她发起了一个帮派,专门整治看不顺眼的人,曾经围殴一个女孩导致其受伤,也曾经在百度论坛上不断去攻击并毁谤一个女孩,使得那个女孩不敢上学,甚至想要自杀。“这些有品行障碍的女孩子,也可能偷窃说谎,对她们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她们成年后,往往有抑郁和焦虑,还有严重的婚姻问题,参与犯罪,或过早无计划地怀孕。”廖丽娟说。
B 遗传不是品行障碍的唯一原因
摔婴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观点认为,女孩的这种残忍是天生的。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品行障碍,让他们如此与众不同?对此,廖丽娟分析说:“并不能说某一个单纯的因素导致了女孩的品行障碍,应该说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双生子和养子的研究表明,品行障碍的确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尤其那些涉及暴力犯罪行为的品行障碍具有强烈的基因根源。一些研究者发现,患品行障碍的儿童与行为计划和控制有关的脑区存在基本的神经系统缺陷。这些神经系统的缺陷可能是在子宫中或者在学前期受到神经毒素或药物侵害造成。这些神经系统的缺陷导致儿童早期的对立反抗行为障碍,并在儿童期发展为更具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行为。不过,廖丽娟还是强调,无论是哪部分的生物因素,都只是说明这个孩子有易致病性,但不是必然。
在社会因素方面,有研究发现,儿童尤其是那些具有多动障碍或品行障碍易致病性的儿童接受到父母的养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发展出彻底的品行障碍症状。如果父母对孩子施加体罚或不闻不问,孩子就更可能参与破坏行为和违法行为。新闻中的这个女孩的父亲自己也承认,平时会打骂女儿。此外,父母不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也会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引发品行障碍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经常同时出现,共同推动儿童沿着反社会行为的轨道发展。
关于认知因素方面,相关研究发现,患品行障碍的儿童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假设,即其他儿童对自己有敌意,他们用这样的假设来解释同伴的行为,而不是用具体情境中的线索来判断行为。比如新闻中的女孩,小婴儿对她做鬼脸,让她不悦。先入为主的敌意,常会导致愤怒的情绪,进而实施报复行为。虽然对方也许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敌意。廖丽娟提醒说,“认知因素也是我们最有可能进行干预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一次次的认知干预来改变这些儿童的思维模式,没有了先入为主的敌意,所谓的报复行为就会减少。”
C 培养孩子同理心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
当身边的孩子出现一些比较激烈和极端的言行,别一味地指责孩子的道德有问题,或者归罪于家长的教育不力,带孩子去专业的部门进行行为评估和诊断,可能更有必要。如果孩子真的存在品行障碍,这样的评估和干预越早越好。
有意识地给孩子多一些同理心的熏陶,减少敌意假设。感同身受的能力不一定是天生,但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当身边的人或者动物受到伤害的时候,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不断互换角色,让孩子体验各种角色的情感,也许能培养孩子多一些感同身受能力。这也有助于减少孩子对他人的攻击。
帮助孩子更多角度去解读他人行为。当然前提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了解,还是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