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无法抑制刚需
“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高峰时段北京地铁拥挤状况,网上热帖很形象。有乘客还用“勇士站”、“壮士站”等来形容一些站点的拥挤。
记者今天早上8时在双井站乘坐十号线上班,一如既往从地面就开始限制人流,好不容易被放进去,站台上人满为患,最后被人流推上地铁。说起涨价,旁边一小伙子说:能选别的交通工具早就选了,涨价只是减少压力,但总不能走或飞着上班啊。公交更堵,迟到扣钱远比涨价钱多,还得坐地铁。
乘客普遍认为票价调整不会解决地铁人满为患问题。交通专家徐康明也认为,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是未来“可选项”之一,但对于“刚性”需要乘坐地铁的上班族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交通专家段里仁表示,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金融、商业、政府单位多集中于这一区域,而居住区多集中于城市外围,形成了北京这种潮汐式的巨大交通流量。北京地铁建设速度很快,但新建线路与原有线路之间的客流不是互相承担的关系,而是建一条就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地铁上来。根本性解决问题还要从城市规划方面考量。
财政补贴达170亿元
地铁涨价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低票价所带来的财政负担较重。
北京地铁目前全路网线长度为456公里,8年以来在“全国最低”的公交票价背后,是北京公共交通行业的年年亏损和政府财政补贴的压力的日益增加。有数据显示,当前北京公共交通行业每年的亏损多达十几亿元。票价一直不涨,政府财政不停地往里贴补,2012年北京市贴补已经达到170亿元,未来对于北京市整体路网的规划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财政和企业压力如何解决?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毛利华、北京市人大代表宁滨都认为,考虑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要求,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票价改革应以现实为基础,实行按里程计价的方式,相应票价水平可以比照上海和广州的水平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