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环保调查》,近八成民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优于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几十年来我们常在“要环保还是要经济发展”的疑问面前犹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是指明了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因为,人们越来越把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视为头等大事。
今年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先驱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女士逝世五十周年。1962年她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寂静的春天》。预言了化学农药杀虫剂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将危害人类的环境。它将使森林枯萎,河流死亡;大地没有生命,鸟儿不再歌唱;人类癌症怪病蔓延,大自然呻吟反抗;造成无人可以幸免的灾害。春天是如此地寂静悲凉……《寂静的春天》一问世,就在美国引起很大的争议,不仅受到化工农药集团和农业使用部门的猛烈抨击,甚至连权威的美国医学学会也站出来为这些经济部门而辩护。卡森教授,这个海洋生物学家受到了空前的诋毁和攻击,有的甚至发出了歇斯底里的谩骂,“这个老处女,干吗要操心那些事!”《寂静的春天》出版二年后,卡森教授在各方的重压下,心力交瘁,与世长辞,那年她57岁。她是死于乳腺癌,研究表明她的死因与化学品的污染有关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瑞士人保罗·穆勒由于发现有机氯DDT的杀虫性,曾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奖。历史的现实竟是如此不公。终于《寂静的春天》在重重阻力的包围中,犹如黑暗中的一声呐喊,唤醒了美国民众和整个世界。在人民的压力下,美国政府成立了调查组,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保署。但是,环境污染的治理任务仍是十分艰巨。美国在1992年还使用22亿磅化学杀虫剂,密西西比河四分之一的地表水有害物超标……
按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应该避免走别人已付出代价的弯路,但是,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淹没在“向大自然宣战”的口号声中,把大自然看作是征服控制的对象,不是看作应该保护与和谐相处的对象,“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战天斗地好几十年,给中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生态环境破坏。
直至八十年代后,我们的党中央有了集体学习制度,善于听取各方的真知灼见,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以“和谐哲学”代替了“斗争哲学”。把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但是,环境污染的治理仍然任重道远,君不见河北某地环保局长,把污染的红色水体说成是“红小豆”水,我想这个环保官员不是无知就是诡辩。当官的不为百姓之急而急,一味地为排污者诡辩,完全丧失了环保部门的监管职责。可悲的是不少官员没有把环境保护的理念铭记在心。当每年无节制地发放轿车牌照时,忽视了汽车尾气会加剧PM2.5的超标。当烟草销售商布满大街小巷时,忽视了二手烟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可见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矛盾体。如果环境治理不好,中华民族将经历更深更苦的磨难,这也是全球华人的忧虑。多么希望“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的英明举措得以认真地贯彻执行,多么希望各地的环保官员能挺直腰杆,把好关口,多么希望天更蓝,水更清,大地更绿,空气更清新。这乃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
笔者曾经也从事化学品的研制,若干年前也为自己研制的产品辩解。最近重新翻阅《寂静的春天》,萌发出追忆中的忏悔。六十年代走出大学校门,国家已为你安排好工作,尽管从事的职业是身不由己的,但是,面对药品的毒性和残留,要有科技人员的起码良知,在这里,我十分敬佩卡森教授的科学精神,敬佩她的远见和胆识。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但面对环境问题的痛苦思考是共同的。八十年代上海甲肝大流行,市政府果断作出禁止毛蚶进市交易,采取隔离措施,至今上海人民记忆犹新。今春我市有效控制了H7N9禽流感,可是后来又为是否开放活禽交易而纠结。入秋以来,我们又遭遇了连续不断的重重雾霾。多么希望现任的官员们,当他们追忆往事时,能多一些欣慰少一些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