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警第一步
甄别信息
浦东公安110指挥中心1994年刚成立时,每天处理警情500起,当时一个班组只有5个人,调派警力要一个个打电话通知。如今,所有应急联动单位都能“一键通”,每天平均处理警情3800起,今年9月13日特大暴雨那天,接警量创下7700余起的历史纪录,一个班组13个人都忙不过来。那天,所有人的晚饭都是名副其实的晚饭——凌晨市民报警略为消停后,大家才吃上迟到的晚饭,或者说,是夜宵和晚饭“二合一”了。
每天这么多起电话接进来,每桩都不同,这就需要接警员根据经验来判断,哪些事情需要紧急派人去现场,哪些事情需要继续甄别信息,哪些情况是不属于民警工作范畴的事情,应当转到其他相关部门跟进处理,哪些情况则需要有理有据地告知。
比如,随着110品牌不断深入人心,市民打电话求助的内容也变得五花八门,“钥匙忘家里了找警察开锁”“小猫爬上树不敢下来”已属常见。“我饿了,给我送早饭”“我在厕所里,手纸没了”这样的奇葩也屡见不鲜。要将警力资源优先用于打击犯罪,接警人员需要对警情进行科学地分类和处理。
前段时间,有一名男子总在凌晨五六时许打来骚扰电话,有时说“我没钱了,你们给我送点钱来”,有时“自首”说“我杀人了!”有时又骂警察是坏人。如此重复了两周,指挥中心决定制止他的骚扰行为,禁止他继续浪费警力资源,于是,在他又一次在一个公共电话亭打来电话时,将他当场捉牢,并依法处以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
处警第二步
先期处置
接到需要现场处理的警情,根据发生在社区或道路的不同场所,派出所民警或交警照例是最早到场的,接下来,是否还要派出各种增援力量,就需要由110指挥中心根据前方人员汇报的信息当机立断。信息处理是否及时、判断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后续处置效果。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浦东川沙发生一起因纠纷导致一死一伤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抢了被害人的一辆白色QQ轿车逃跑。
哪里逃?万静艳调阅上海所有出境道口的监控录像,很快就查明嫌疑人已逃出上海,奔向南京方向。紧接着,万静艳通过长三角110指挥中心联动机制,联系上南京市局110指挥中心,将犯罪嫌疑人和车辆的详细特征告知南京警方,要求安排警力在高速公路上由远及近地“扎口袋”,防止嫌疑人逃脱。当天傍晚,就在专案组刚坐下来讨论案情时,从南京传来好消息:“嫌疑对象在江阴大桥上被抓住了!”,此时,距离案发仅仅4小时。
浦东平均每年要处理70余起重大突发案事件,在各种大案要案现场,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特警的英武、刑警的缜密,却体会不到居于指挥中枢的幕后团队他们是如何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然而,一个多兵种队伍的整合作战,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他们的共同大脑——指挥中心。
处警第三步
现场指挥
在每一起大案要案的现场,都有一位现场指挥官掌控全局,而在他身边辅佐的,便是110指挥中心的指挥长。如何根据现场的当事人情绪、地理位置、围观人数等来判断采取何种处置策略,将可能诱发的重大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如何及时调度消防、防汛、生化等应急联动部门派出专业力量赶来处置,这都需要现场指挥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果敢的决策,有时,还需要勇于担责的魄力。
有一次,有人声称自己在家乐福超市的食品区域投了毒,110指挥中心高度重视,当即派人去现场处置。到了现场该采用什么策略呢?在现场指挥的万静艳分析认为,最简单的做法是马上封闭整个超市,清散人员,让防暴警察和警犬进去,但这样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因此,万静艳决定先安排超市理货员以清理货架的理由劝离食品区域的顾客,再派便衣民警去查看,最后的调查结果证明,这果然是一起被辞退员工蓄意报复的虚假报警。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