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早春三月,项美丽(Emily Hahn)和姐姐坐游轮到上海。这位曾经闯荡非洲的美国女作家原本只打算游玩数周,不想却喜欢上这里,很快在外滩17号《字林西报》找到工作。她在江西路租了一套公寓,上班很近。
《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曾是在华出版最著名的英文日报,前身为英文周刊《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从1850年到1951年,这份报纸生动记录了上海城市历史中最富有戏剧变化的一百年。报纸曾刊登广告,自豪地宣称是“在每栋商务楼或领事馆都能看到的报纸,同时还是媒体引用最多的报纸。无论质量还是发行量,都名列前茅。”
由于业务发展迅速,1921年报社打算兴建新楼。英商德和洋行充分利用外滩一块狭小的地皮,设计了一座身材颀长的报业大楼,于1924年落成。
外滩17号的正立面比例匀称,使用了1200吨洁白的日本花岗石。屋顶饰有双塔楼,带有巴洛克意味。楼体苗条修长,很难发现高悬于檐口下的8尊大力神雕塑。
仰头细看,原来设计师用意大利花岗岩只雕塑了大力神的上半身,腰部开始自然过渡到涡卷形的托座,宛若蜷曲的大腿,真是奇思妙想的设计。这8个大力神都高举双臂托举檐口,充满了艺术的张力。但他们的头部有的向左,有的朝右,各不相同,灵活生动,强壮手臂的肌理也都清晰可见。不禁感叹大力神真辛苦,劳苦功高地举了近90年,手臂还未放下。
当年《字林西报》的办公室位于5楼,其余楼层则用作租赁,有四海保险公司、友邦水火保险总行和友邦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据英文《远东时报》记载,建筑师特地设计了双层空心墙来隔绝夜间印刷机的轰鸣声。
17号的命运和许多外滩大楼相似,1941年为侵华日军所占,1951年后由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等单位使用。1998年友邦保险重新入驻17号,成为第一家回归昔日“远东华尔街”的外资金融机构。
爱冒险的项美丽在自传《我的中国》中,回忆这份在17号上班的女记者工作虽然挑战不足,但也很忙碌。报社常安排她专访退休英国“大班,”或者报道一家游泳池的开业典礼。有时她也会自己选题,比如一间中国药店弄了个真正的印度支那树来招徕顾客。工作之余她还有繁多的社交活动,所以这段日子“满满的”。
在上海,项美丽爱上了已婚的新月派诗人邵洵美,甚至嫁他为妾,在西方人圈子中引起了一片惊疑。她在自传中也提到“只有一次洵美到《字林西报》编辑部来找我。他的苍白面孔和一身长衫在那些英国记者中引发一阵骚动,他自己也感觉到了,后来只约我到外滩见面。”
轰轰烈烈之后,这份恋情没有结果,1940年项美丽离开上海。利用在上海期间的人脉,她采访了宋霭龄和宋美龄,写出畅销书《宋氏三姐妹》(Soong Sisters),一举成名。不过,她再没有回到过这座城市。
外滩17号
(插图:张雪飞 摄)
昨天:字林西报大楼
今天:友邦大楼
建成年代:1924年
建筑师:德和洋行(Lester,Johnson & Morriss)
建筑风格:自由复兴式
地址:中山东一路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