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同事转到办公室任职,不解地问她为何喜欢朝九晚五。她答得很实在:“上完两节课回家无事可做,恐怕一头扎进网络,一天也就过去,坐班至少生活规律些。” 自由果然是足够自律的人才消受得起的东西。作家村上春树的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但他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每天必须写十页,长篇小说就这样一部接一部地写了出来,跟他跑马拉松一样。激情澎湃的人,却有条不紊地把握着把自己的生活节奏,人们完全不用担心没有好故事可读。
适当偷懒让人觉得放松,可是一旦患了拖延症,简直就是轻度抑郁。博士论文不能按期写完可以理解,但拖个三年五载依然没有进展就得好好反省了。有的人更是夸张,买回来的东西不整理,连包装袋也不拆扔在房屋一角,继续买来堆上去,直到房里的杂物像雪崩一样垮下来,要找件东西只能在“垃圾”堆里乱刨。如果当事人心理素质过硬还好,问题是他仍不时会被犯罪感轻轻噬咬,但依然无法及时理清一团乱麻。必须做的事,早日做完是唯一的解脱。送孩子学琴学外语,不如帮他们做好这样的心理建设。
到了一定的年纪,适当修饰自己,少吃多动,这不是自虐是自律。有人说“每天晚上带着微微的饥饿感去睡觉是多么幸福的事”,我明白她是懂得慢慢享受的人,但听到“我都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还要亏待自己”也只能微笑。善待自己不是放纵,是尽量减轻身心的负累,有节制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人戒烟多年了,但每次吃完饭,总会下意识把手伸向裤兜,想摸一下早已不在的香烟盒和打火机,烟龄实在太长,但他戒了始终没有复吸。曾经沉迷,但也可以断得彻底,就看你有多想。
从前把骄纵恣肆看成是真性情,后来想法逐渐改变。一个成年人如果连自我控制都做不到,你还可以期望他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