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机认为其病因多由素体虚弱、脾肾不足,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抑郁,久泻久痢,致使湿热蕴结,下注侵淫肠道,引起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及湿毒瘀滞凝结而成肿瘤。大肠癌之病,其本为脾虚、肾亏、正气不足,其标为湿热、火毒、瘀滞,标本之间互为因果。
大肠癌病程中变化多端,虚实夹杂,临床中难以单用某一型来概括整个病程,故治疗当中要谨守辨证论治的原则,不可拘于一隅。早期患者其证候特点以湿浊、热毒、瘀阻等表现为主,中晚期患者多以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发病的关键取决于人体内环境的失衡,脏腑、经络等的功能失调,即“内虚”,而在各种“内虚”中,脾胃虚弱又是最关键的病理基础。因此采用扶正与祛邪并进原则,扶正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为主,祛邪重在清热利湿解毒,软坚散结。将治虚贯穿治疗始终,每获良效。而晚期大肠癌由实转虚,加之后天补充不足,可致阴阳两虚,邪毒深陷,终可累及肝肾,治疗不仅注重脾虚还应重视补益肝肾。
中医药作为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一种手段,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期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若能将其尽早介入中晚期治疗常能辅以助效。
张学俊(上海解放军四五五医院中医肿瘤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