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治雾霾,争论不如行动
汤嘉琛
  汤嘉琛

  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霾”才是最恰切的2013年度汉字。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从南到北走过不少城市,但不同城市的空气都带着相似的气味,这完全是雾霾天的功劳。两三年前,“雾霾”这个词还很少出现,但如今它已成为与阴晴雨雪一样寻常的气象术语。

  糟糕的现实让我们的生化知识越来越渊博,也让环境治理成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主流共识。但问题在于,人们对于治理环境的路径似乎仍有较大分歧。比如,此前有不少专家将汽车尾气视为制造雾霾天的罪魁祸首,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家日前发布研究报告则称,导致北京地区雾霾的6个重要来源中,汽车尾气所占的比例不到4%,远远低于工业污染、燃煤、生物质燃烧等因素。

  这一结论引发了如潮争论。有网友据此认为,许多城市的汽车限购、限行政策以及征收排污费的做法,都应该马上叫停;有学者则条分缕析地驳斥中科院专家的研究报告,坚称这份雾霾成因研究的成果站不住脚,有可能误导公众。

  不同研究者之间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的论战,对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都像神仙打架一样看不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饱受雾霾困扰,但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却可能千差万别。在实验室里纠结于所谓的“雾霾成因”分析,即使在学理上有研究价值,在实际的环境治理中也可能显得过于“学院派”。

  雾霾治理理论与现实的错位,生动地凸显了公共治理领域的一些典型问题。现实中有不少的研究者和决策者,在公共治理中都怀有某种脱离实际的乌托邦情结,仿佛所有问题都能找到解开谜团的线头,然后只需轻轻一拉就能精确无误地“毕其功于一役”。无论是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研究交通拥堵的成因、择校成风的成因,还是如今给雾霾难题把脉问诊,无非是想找到一把能直接拨动锁芯的钥匙。

  可是,转型期中国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不像“1+1=2”那样简单,它们往往是众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且会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侧面。如果不能意识到这种复杂性,依然坐等能“毕其功于一役”的治理方案出现,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受困于观念的“雾霾”而寸步难行。正因如此,与其坐在那里争论我们需要哪把,倒不如行动起来,在实打实的探索中找到能打开门的那把钥匙。

  脚踏实地的行动,永远比无谓的争论或什么都不做更值得赞赏。以此来看,不管是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方式降低PM2.5含量,还是北京探索人工消减雾霾技术,抑或其他城市尝试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都是值得鼓励的真行动。推而广之,在交通治理、教育改革等命题上,最好也应尽快驱散观念的“雾霾”,用真正的行动和改革,来赢取看得见的改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法治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地产资讯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地产资讯
   第A32版:地产资讯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8版:广告
治雾霾,争论不如行动
冤有头
你得到太多了
乐见更多“为官不易”的感慨
“膜”名其妙
话说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之“冲击力”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治雾霾,争论不如行动 2014-01-02 2 2014年01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