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里人说,李娜养活了很多人。
这其中,记者们自然是一个族群。
今年澳网,中国媒体超40人之众。2003年,当我第一次采访澳网的时候,不过寥寥二三人。当然,那时中国选手的水平,都属于到此一轮游。在之后的几年里,景况大都如此,这其中也包括复出后的李娜。
李娜曾亲口对我说:“如果我的存在,能或多或少改变中国网球的现状,我就很欣慰了。”她做到了。改变是巨大的。中国网球的国际地位,外国商家的市场渴求,中国民众的集体关注,以及网球记者们的生存状态,都因为她的巨变。
在我们这群人中,壁垒分明地分了两拨:“娜粉”与“娜黑”。但无论如何,高度统一的准则是“全方位关注”。所以,从“三跪九叩”到“摆臭脸”,我们敲下多少文字,或声讨,或维护。李娜曾说自己从来不看网络上关于自己的新闻报道,因为怕不小心“吞了苍蝇”,让她郁闷、生气。她说得有些绝对。在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的双重逼视下,或多或少李娜都会了解自己的舆论处境。也正因此,2011年法网夺冠后不知所措造成的一落千丈,以及连带而来的普遍质疑与质问,让李娜崩溃。她承认,“想过退役”。
也许就像长跑,跑到身体的承受极点之前,你会百般难熬,但跨过“极点”,就是柳暗花明,神清气爽。李娜挺了过来。她成长了。昨天她回应澳网夺冠回国时的“摆臭脸”:“我更愿意接受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显然,湖北体育局的热捧,对如今的李娜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炭与花”,并不是最新的领悟。早在2012年法网,她的大满贯第一冠一周年,李娜接受采访时便如是说过。那时她已坐了一回过山车,尝尽冷暖也有所领悟。“感谢那些伤害过我的人,他们让我变得更坚强。”那一年之后,李娜还是那个快人快语的李娜,但到底有些不同了。
翻出我曾做过的李娜专访,她曾说过:“我不排斥成为焦点人物,但我能做的也很有限。或者说让自己生活的全部暴露在大众面前,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也不是我的性格。但当生活的轨迹把你引到了这条道上,你会明白自己身上是有责任的。我尽力去平衡这两个角色——责任下的我,以及更真实随性的我。”正因为这不可推卸的角色使命,李娜的言行被高度放大。从年少时羽毛球转行网球,到国家体制的受益者与叛逆者,她一直都在接收并接受。接受他人的安排,接受旁人的指责,接受体制给予她的一个又一个或好或坏的标签。现在,绝对实力与国际地位,以及无人能及的影响力,让她有能力成为一个施予者。她说:“我希望能将雪中送炭的正能量传递出去,通过做慈善活动帮助到急需得到救助的弱势群体。我相信好东西是会循环的,让这些孩子了解到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帮助,长大以后他们也会回馈社会。”
在很多场合,李娜说过自己退役后想相夫教子,并参与网球教育。这应该是由衷的。容易受情绪摆布的李娜,不是无瑕的,但却是真诚的。笑,或者不笑,她都是那个真性情的话题女王。而从今往后,她更要做一个施予者,传递希望,传递温暖。
2月26日,是李娜32岁的生日。她说新的网球计划中,想再夺大满贯。祝福李娜更快乐吧。也该是这样,施比受更快乐。 本报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