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审议,备受关注的生育政策面临调整。医疗、教育、生育保险等公共服务预计会受“单独两孩”新政影响——
今天上午,《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审议,备受关注的生育政策面临新的调整。
如果“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可能面临的一种风险是:在短期内受生育政策调整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单独夫妻在3-5年内可能集中生育第二个孩子,形成“生育堆积”,这将对医疗、教育、生育保险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
评估人口风险,职能部门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 “生育堆积”?
未来3-5年
多增户籍人口7.5万-15万
市人口计生部门测算表明,全市符合单独两孩政策条件的育龄妇女存量约有46万人,去除尚未生育和已经生育2个孩子的,实际目标人群约有37万人。因此,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未来3-5年内增加的出生人口数量约有3种可能——
◆ 第一种是37万人左右。假设目标人群全部选择生育第二个孩子,短期内可能多增加出生人口约37万人。目前,本市城市双独夫妻、农村单独夫妻申请“再生育”和“实际生育”模式为:当年申请、当年生育的比例为31.5%;第二年生育的比例为25.9%;第三年生育的比例为6.1%。据此推算,第一年可能增加出生11.7万人,第二年9.6万人,第三年2.3万人。
◆ 第二种可能是15万人左右。近年来,多次生育意愿抽样调查显示,本市平均约有42%的夫妻愿意生育两个孩子,以37万目标人群测算,短期内可能多增加出生人口15万人左右。第一年可能多增加出生4.7万人,第二年3.9万人,第三年0.9万人。
◆ 第三种可能是7.5万人左右。2008-2012年全市双独夫妻、农村单独夫妻申请办理再生育数量为15627对,实际生育数量为7981人,占申请数量的51%。参照这一比例推算,以37万目标人群中有生育意愿的15万人测算,短期内可能多增加出生人口7.5万人。第一年可能多增加出生2.4万人,第二年1.9万人,第三年0.5万人。
综合考虑生育意愿、自然生育间隔等因素,在短期内全市户籍人口多增加的出生人口数量最有可能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测算结果之间,即7.5万-15万人。
此外,外省市也将陆续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照调查显示在沪流动人口单独夫妻约占7%,按此测算,在沪流动人口单独夫妻每年可能多生育0.7万-1万人。换言之,因“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未来3-5年本市多增常住人口8.2万-16万人。
产科儿科
床位可以满足分娩需求
据预测,如果不调整生育政策,伴随流动人口出生总量不增加,2014-2016年期间全市人口出生每年约20万左右,2017年以后因户籍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人口出生将呈现下降趋势。
但若“单独两孩”政策实施,3-5年内全市户籍人口可能总共新增7.5万-15万人,假如第一年多增2.4万-4.7万人,加之在沪流动人口单独夫妻每年可能多生育0.7万-1万人;那么,第一年常住人口实际多增最高可达3.4万-5.7万。目前,本市产科床位有3600张,每年可以容纳25万人分娩。测算表明,政策调整后,如果每年多增加出生人口在5万人左右,产科床位可以满足分娩需求。
为此,市计生委将加强产科和儿科服务能力建设,市级专科医院继续挖潜扩能,区县配置足够产科医疗资源,支持妇幼保健机构增扩普通床位。开展怀孕、分娩动态监测,建立预警机制,全力应对可能出现的“生育堆积”现象。
教育资源
确保避免“缺校舍上学难”
未来3-5年,因“单独两孩”实施,平均每年将多增1.5万-5万户籍出生人口,教育资源配置因此要经受压力考验。如果每年新增1万-2万名学生,尚可通过增设班级、适当提高班额等途径满足入学需求。如果年新增学生超过2万人,则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
为此,市教委将根据人口出生波动情况,制定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整方案,积极应对3年后可能遇到的入园、入学人数增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教育资金,各区县也将优先安排用于补建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补建学校建设资金不足部分,则在区县财政教育经费和市级教育转移支付中统筹解决。一个目标是,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实施,确保不产生因为校舍缺配以至于适龄儿童“上学难”。
生育保险
年支出增加9亿-15亿元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生育保险基金压力进一步增大。如果3-5年内多增加出生人口7.5万-15万人,按目前人均生育保险待遇2.8万元计算,短期内每年增加生育保险费支出9亿-15亿元。
为此,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将适时完善生育保险政策,加强收支预算管理,确保生育保险待遇发放。
同时,本市还将对接本市人口计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孕产妇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登记信息系统,完善本市再生育申请审批信息系统,建立全市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怀孕和出生信息。
此外,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评估制度也将建立,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后的实际生育情况、社会反响、人口形势和生育水平,都将得到及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