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 一路坎坷
越剧在经历了全男班的初创期、全女班的鼎盛期之后,解放后出现了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并存的状况。解放初期推动男女合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女子越剧演出现代戏的局限性问题,但男女合演越剧刚亮相就遭到观众的抗拒,之后虽然渐渐为观众所接受,涌现了刘觉、史济华、张国华、赵志刚、许杰等颇受观众喜爱的越剧男演员,创作了《汉文皇后》《三月春潮》《忠魂曲》等一批有影响的男女合演剧目,但男女合演越剧受欢迎的程度却一直无法与女子越剧相提并论。另一方面,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上海培养的解放后第一代越剧男演员有60%左右渐渐改行,之后每一代男演员改行率都很高。今年是越剧男女合演60周年,如今在越剧界依然保留男女合演的只有两个剧团,在女子越剧一片姹紫嫣红中显得有些尴尬。
缺人 无奈混搭
也正是因为过高的改行率,如今困扰越剧男女合演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人才缺乏。作为越剧界仅有的两个男女合演团之一,上海越剧院的男女合演团虽然总共有七十几号人,但男演员却没几个。方亚芬掰着指头数了好几遍才数出老老少少总共9个男演员来,仅有的9个男演员要撑起男女合演的大旗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方亚芬告诉记者,男女合演舞台上就该男演男、女演女,但实际上这仅有的几个男演员根本就不够,演出时甚至连一堂整齐的龙套也凑不起来。在男女合演越剧中,女演员常常要扮演男家丁之类的龙套角色,这样一种“混搭”在舞台上其实很不协调,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幸此次演出《铜雀台》,因为团里正好有一批戏校刚毕业的实习生,虽然还很稚嫩,但终于可以凑成一堂像样的男龙套了。
少戏 难显长处
方亚芬当上男女合演团“掌门人”后不到三年,团里已排了7出大戏,但真正能体现出男女合演优势的却很有限。缺乏既能体现男女合演优势又能走市场的作品,是目前男女合演越剧面临的又一难题。“既然有男女合演团存在,就应该突出男女合演的优势。”方亚芬说。在她心里,现代题材的作品更能体现男女合演的优势,而最初推动男女合演越剧的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此。但问题是适合越剧演出的现代题材剧作已很难觅,而越剧观众又更喜欢看古装戏,所以现在男女合演团赖以生存的“吃饭戏”依然还是以女子越剧擅长的剧目为主。这次排演《铜雀台》也是希望能推出一部既有阳刚气、适合男女合演,又能走市场的作品。为此连剧名都考虑再三,最后定为“铜雀台”,方亚芬认为“戏名听起来就比较男人”。
市场 还需培育
虽然这次《铜雀台》的票房相当不错,但说起男女合演在整个越剧演出市场的处境来,方亚芬却表示并不乐观。她说虽然剧团里的几位青年男演员在上海的人气与同龄的女演员不相上下,但男女合演在演出市场上的份额还是明显不及女子越剧。而浙江有些地方还不能接受男女合演,要求男演员在台上不能开口,但这些地方往往正是越剧重要的演出市场之一,放弃不得。方亚芬坦言,现在剧团一年90场的演出指标光靠男女合演来完成是不现实的,所以虽然是男女合演团,却依然保留女子越剧,演出指标中有一半要由女子越剧来完成。方亚芬说得很实在:“有人觉得我们不应该有女子越剧,但我们要遵循市场的规律。”让方亚芬欣慰的是,现在的越剧观众对男女合演的接受度在提高,“现在的人对男女合演不像以前那么排斥了,这有个适应的过程。”
坚持 不懈努力
面对男女合演越剧缺人少戏、市场尚待培育的现状,方亚芬提得最多的是“坚持”二字。她对于自己的团队相当自豪:“我们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精气神,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共同努力的团体。”方亚芬说,剧团在经历了一段低谷之后,现在大家都很有自信心:“实际上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男女合演并没有太多的弱势,只是市场认同感比较差。”而对于男女合演目前面临的困境,方亚芬心态也很平和,她说,想马上改变多少年来对男女合演的偏见显然是不现实的,而男女合演团面临的缺人少戏的尴尬,其实也是越剧界乃至整个戏曲界共同的面临问题。“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做,有好的作品出来,就会得到认可。”方亚芬说。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