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遗人”是指生于清朝末年(1912年2月11日以前)、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百岁老人。清朝遗人见证了几乎整个20世纪。他们目睹了皇朝的专制、辛亥革命的风雨、八年抗日的苦难,还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崛起、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是近百年中国发展历程珍贵的见证人。
我从小在外公外婆的宠爱下成长,他们正是清朝遗人。我时常聆听他们回忆的真实对话,也亲眼目睹了他们晚年的生活景象。所以当我日后举起相机,开始摄影的时候,拍摄“清朝遗人”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脑海里。
我用专业哈苏、林好夫中大画幅照相机和佳能、索尼数码影像设备,陆陆续续地拍摄了100多位百岁老人:有清华大学的第一届女生、上海滩名门闺秀吴靖,中国革命先驱秋瑾的外甥女王慰慈,抗日爱国的著名女作家姚罗洪,参加两航起义的归国华侨胡茂良,中国清朝最后的一品官、辛亥反正第一人程德全之女程世娴……其中最高年龄108岁,平均年龄104岁。
为了让百岁老人焕发光彩,我不采用一般拍摄有历史感照片时常用的黑白照,而是选用彩色,并调出一种退了色的效果。这样,既有古老的年代感,又有当下的鲜活感。在拍摄时,我尽可能地与他们进行零距离沟通,使他们在我的照相机面前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当然,大多数老人见惯了大风大浪,“摆造型”这点小活,自然不在话下。
2012年10月20日,上海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清朝遗人”摄影展览会于上海图书馆举办。其中有一张巨幅作品,拍的是一对很难得的“双百老人”:嫂嫂梁慧仪,105岁,生于澳门一大户人家;小姑潘文嬚,104岁,生于广东一商人家庭。她俩与孙子同住在位于静安区的老房子里,半个多世纪来,相敬如宾,和谐共处,真是一个幸福的模范家庭。
那天如约走进老房子二楼,她俩已经坐在靠窗的椅子上了。老人家精神很好,脑子清爽。不过讲的是广东话,我听不太懂,还得靠她们的孙子来“翻译”。在孙子要求下,梁慧仪老人还给我哼了一段古老的民谣。
老式房子宽敞明亮,我就地取景,拍下了这张十分有生活气息的“老照片”。你可以看到,桌上还有两张照片,是梁慧仪年轻时的美人照,以及其丈夫年轻时的生活原照。里外呼应,构成了非常有趣的对照(见图《双百姑嫂》)。
拍摄百岁老人,目的不是简单的人物描写,而是以清朝遗人特定的时代经历解读这百年来的社会心理构造变化。当然,我还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设想:通过影像,收集、整理、交流中国人瑞的医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史料,客观反映清朝遗人的生存状况,总结中国百岁老人健康幸福的长寿规律,最终,形成具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当代纪实影像文献。
十日谈
影像背后的故事
“荷花摄影情未了”,明日请续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