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原失礼
张炜
  张炜

  中国流失的很多好东西,在周边一些国家反而有所保留。那里原来处于汉文明的边缘地带,他们抱着学习的态度,漂洋过海到中国学习,所学到的每一点可以说都来之不易。他们因此就格外珍惜一些东西,并且牢牢记住了,记到现在。

  同一片大陆上也有这种情形:中原地区丧失的一些好东西,在东夷就可以找到很多,反过来让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就像当年孔子说的,“礼失求诸于野”。现在我们失去的“礼”太多了,有的存于边缘,到韩国和日本这些地方待一段时间,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然韩日也有各自的问题,我们只是从中原失礼的意义上说一下。

  比如我们这边有一个毛毛躁躁的孩子,他的粗野和愣劲儿我们都很容易想象,因为这样的孩子很多。可是他到韩国去留学,不出一两年就变得彬彬有礼了。我们见过不止一个这样的活生生的例子。

  讲到地区和民族的文明、文化,讲来讲去反而容易让人糊涂。比如前一段热衷于谈“先进文化”,一打开电视就一定要出现一群老太太描得满脸通红,拿着扇子在扭。当然给“先进文化”配图很难,但也不能总是请出一群扭动的老太太。

  还有,谈到一个地区的“现代”和“繁华”,画面上通常就要出现一些刺眼的闪灯、旋转的舞台,特别是要有一群跳舞的人、光着膀子唱歌的女人。总是如此,大同小异。

  谈到文化,有什么更生动更具体的事物可以告诉我们?当地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劳动,还有书籍与民众生活关系的展示,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列举一下? 

  文化是很抽象的,又是很具体的。它的水准和状况究竟如何,莫过于观察日常生活和人群面貌了。它在我们习而不察的细节和角落里表达得清清楚楚。走在大街上,如果跟海外一些较好的地区做比,会感觉“文化”两个字是多么的具体。不同地区的人神情就不一样——比如武咋咋的一群面孔,让人很快就会感觉到文明驯化和教养的程度如何。苛刻一点讲,这里许多人还是一些“生胚子”。

  如果仅仅是按比例看,我们这儿一座城市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很多了。但是总也解决不了举手投足间流露的那种粗野气。看来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只要形成了一种氛围、一个群体,其中的个体如果不是足够优秀的话,他表现出的大致还不会是文明教养的差别,而更有可能跟从和化进相对野蛮的当地风习中,有一种向下的趋同性。比较起来,我们这里还是嘈杂了一些,总也安静不下来。何止是声音,刚才讲过,他们脸上的神情就不对劲。

  文化素养较高的地区,人的神情会比较自然放松,会安详一点,举止也安稳收敛一点,动作的棱角也不会特别大。

  人如果生活在比较野蛮的地方,就必然要生出对这种环境的戒备心,时间长了,他们的神情与举止也就变了。

  所以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风气,人说话的语气还有脸上的神情,是最能说明社会文明程度的——这里面哪怕只有一点点差异,要改变,可能就要花费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文明的汤水要调养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需要的时日将是很漫长的。

  举个例子,在公共场所我们常常看到一群等电梯的人——他们百分之九十都会堵在电梯口,根本不考虑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不考虑先下后上的问题,也不会自觉排队,不会礼让孕妇和老人儿童。而且他们当中总有几个人在大声喊叫,或者随地吐痰。

  这样的一个群体,离现代文明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可是我们这里有一个可怕的误解,认为只要富裕起来了,只要有了大把的钱,一切也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粗劣的人手中的钱越多,对世界的损害也就越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专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5版:新民健康大讲堂/专版
   第B0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中原失礼
“红蚂蚁”的春天
武剧人物(中国画)
遐迩集
面子
《粲雅轩藏壶》序
怀念苏茹
新民晚报夜光杯B07中原失礼 2014-03-31 2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