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粲雅轩藏壶》序
何道洪
  何道洪

  我和黄福弟先生因壶结缘,交情甚厚,此次黄福弟先生要为陈列馆的紫砂藏品结集出书,深为这位紫砂痴迷者的炽热情感所感动,欣然命笔为其撰序。

  黄福弟先生藏品画册从侧面形象生动地呈现出宜兴作为中华名城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宜兴素有“中国陶都”之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据史记载,日本也曾遣使远渡重洋来华学习造壶艺术。同时,宜兴紫砂壶也被奉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艺术的弥足珍贵。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杰出陶工金沙寺僧和供春亦见诸文献记载。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宜兴紫砂艺术进入成熟时期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一改早期的制壶技法,完全改用打泥片、拍身筒的成型技法和泥片镶接成型的高难度技术,这在紫砂成型技艺上是一个飞跃。清代,宜兴紫砂工艺进入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代表为康熙晚期的陈鸣远,作品以创意和技巧见称。而十九世纪早期紫砂风格有很大转变,关键人物是仕子学者陈鸿寿(号曼生),他对紫砂陶艺的贡献,是创导诗、书、画、印的艺术结合,将其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形成一代风气,沿袭迄今,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紫砂七大艺人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的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声名更加远播海内外;同时,他们把自己的技艺传承后代,代代相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宜兴紫砂艺术之花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之景,当今紫砂盛世气象万千、空前壮大。

  宜兴得天独厚的紫砂陶土巧夺天工,可以创作出一件件极具中华神韵、江南风韵和陶都气韵的紫砂陶艺珍品。历年来,著名书画艺术家刘海粟、李可染、唐云、程十发、韩美林等也都为紫砂作品自撰铭文,题诗作画,并自创新款,使紫砂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层次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

  只有得益于广泛社会基础的传承,优秀的传统艺术才能世代相传。黄福弟先生倾其全力为紫砂艺术的传承架桥铺路,惠及大众,功在社稷,功德无量。

  (本文为节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专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5版:新民健康大讲堂/专版
   第B0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中原失礼
“红蚂蚁”的春天
武剧人物(中国画)
遐迩集
面子
《粲雅轩藏壶》序
怀念苏茹
新民晚报夜光杯B07《粲雅轩藏壶》序 2014-03-31 2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