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是蔡元培先生逝世74周年纪念日。出席先生故居管委会召集的座谈会,不胜感叹,更体会到先生有关美育的一系列见解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先生有一句名言:“以美育代宗教”。以前总觉得这句话的内涵难以把握,近年来的社会现状却使我感悟到了它的分量。
中国是五教并存,因此也就没有一门为主的“国教”,而且,不少国人信教的目的只在于谋个人的前途,诸如高考前求神、年初五烧香之类,实在与教义风马牛不相及。有人因而认为“中国无宗教”,话虽极端,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就追求和信仰来说,不少人确实是缺乏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荒漠一片。
针对这一“无宗教信仰”的真空,蔡先生主张以美育来填补和替代。而“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几十年前,先生就痛感“挽近人士,太把美育忽略了”,而“我国古时的礼乐二艺,有严肃优美的好处”,“西洋教育,亦很注重美感”,为“警醒社会起见”,他要“把美育特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
那么,现今的情况又怎样呢?似乎比蔡先生当时更令人担忧。先是“文革”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摧毁,接下来又遇到物欲横流的大泛滥,陶冶与培养人们情感的事情变得难上加难。社会上道德面的大滑坡,加上教育界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使一代又一代人在精神层面上陷于困境而不自知。一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认真地调查研究后指出,“长此以往,青少年被迫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审美素养、道德修养、创新能力都会受到限制,以乖戾、偏执、自私、冷漠等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倾向,终将出现。”这番话是负责的,绝非耸人听闻。
有的美学家认为“美”是人类在客体对象上显现出来的积极、正面、肯定性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品格或特质。”换句话说,只有“人的本质力量”才是美的,而任何的“丑”,都是对“人”的扭曲和否定。而且,真善美密不可分,真是美的源头和基础,善是美的灵魂和目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总是在比较中存在,在斗争中发展的。”
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中广泛开展的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正是各层次美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人们日益具有真善美素质的必由之路。蔡先生提倡美育,为的是“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今天,我们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也正是为国家和社会铸就一代新人,为每位公民都能具有真正的人格魅力。没有这个基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无法实现的。
“以美育代宗教”,实际上就是以陶冶人们心灵的端正价值观的精神文明建设来充实我们的信仰,来明确我们的追求,先贤的明智言语给了我们启迪,也给了我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