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句话用在这块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上,显得尤为贴切。半年来,自贸试验区已经初现改革溢出效应;下半年就要交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答卷。
期待“负面清单”升级版
“新家”地处偏远,“自贸人”却早早来到办公室,不少人是转乘几趟轨交来临港上班的,单程就要花至少1个半小时。
虽然自贸试验区成立才半年,但半年来的忙碌、一次次影响巨大的制度创新,已经深深印在“自贸人”的心里。自贸试验区成立后,立即推出共和国史上第一份外资管理领域的“负面清单”。下一步,升级版的“负面清单”备受人们期待。参与自贸试验区方案设计的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表示,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目前主要有3大难点:首先是国内一般投资准入管理体制差别待遇现状;其次,负面清单本身也不能设计得面面俱到;第三是外商认定标准。
自由贸易账户将推出
金融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创新的核心内容。在多项自贸区金融创新细则落地之后,近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透露,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有望在上半年推出。
“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体现了分账管理、离岸自由、双向互通、有限渗透的核心。根据去年12月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试验区内的居民可通过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以下简称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实现分账核算管理,开展一部分投融资创新业务;非居民可在试验区内银行开立本外币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享受相关金融服务。
新监管模式6月试点
今年6月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再推一大制度创新,洋山港保税区有望在全国率先试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融合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出入境边检、港务等多种服务功能,接轨国际惯例,促进贸易便利化。也就是说,今后一单外贸业务要通关,企业只需要通过一个“单一窗口”,仅仅申报一次,就可以走完所有的申报手续,既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还能保证有效监管。这项制度创新将进一步改变原先政府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对政府监管模式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更好地向市场释放改革红利。
短短半年间,“自贸效应”不但在自贸试验区28平方公里内升温发酵,也开始溢出到其他领域。近日,黄浦区出台首份区县“负面清单”,借鉴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对重点服务业采取新的管理制度;浦东新区则在全国率先试点外资企业设立和变更“一口受理”,全面对接自贸试验区。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