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一亮”、“焕然一新”、“赛过超市!”——“巡视”结束后,居民代表们毫不吝惜褒扬,在“居民意见记录单”上一一“点赞”,“验收”顺利通过。
“福赐菜场,应赐‘福’于民。”本着这样的理念,虹口区商务委和江湾镇街道等部门“对接”居民需求,菜场改造全过程“吸纳”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了10多位居民担任“监督员”,长期监督菜场的改造和日常管理,让其真正“赐福于民”。
硬件改善:“交关好”
陈旧、拥挤、凌乱。这是周边居民对于改造前福赐菜场的一致形容,居民满阿姨告诉记者,菜场已有十几年“场龄”,但由于“先天不足”,便产生了上述问题,居民要求改造的反映强烈。年初,相关部门积极响应“民声”,决定筹资百万,对菜场“大刀阔斧”整改。
“居民怎么想,菜场就怎么改。”虹口区商务委和街道向居民作出了承诺。菜场由于地处6层居民楼底,采光较差,即使白天也需灯光照明,居民徐阿姨提出了“增加自然采光”的建议。于是在改造中,菜场新设了自然采光窗,明亮度、采光度大大提升,不仅节约能源,造型现代的穹顶天窗也提升了菜场品质。
而针对居民提出的“过道狭窄、布局不合理”的问题,相关部门请来设计单位重新设计布局,通过精简摊位,增加过道和摊位工作区域面积,现如今,4米宽的过道,即使是5人同行,也丝毫不显得拥挤。食材以“岛”为单位“分门别类”:“蔬菜岛”、“海鲜岛”、“干货岛”……排列有序,居民只需顺着“环岛路”一路前行,便可“一站式”买齐自己所需的食材。
金字招牌:保持住
“蔬菜请到腾克路,水产要到福赐买。”这是菜场周边居民口口相传的一句顺口溜,因福赐菜场的水产新鲜且价格公道而得名。但对于鲜活水产,“宰杀区”历来是管理的难点。居民高小姐告诉记者,改造前的菜场,由于缺乏相应的硬件配套,活鱼宰杀后遗留的大量鱼鳞、内脏严重影响市场环境,特别是在夏天,腥臭味更是让人难以忍受。
“‘金字招牌’要保持,‘面子’、‘里子’都要好!”在改造之前,居民们对活鱼销售区提出了整改要求。区商务委综合各方意见后,决定为这块“金字招牌”再“镀一层金”,将菜场打造为“集约型活鱼销售示范点”,通过“外科手术”般的设施改造,定点攻下了“地上杀鱼,污水囤积,管道乱拉,布局不合理”等4个难点。“买鱼不沾水、不少秤;杀鱼血不洒、无腥味。”福赐菜场做到了。
菜价平稳:顾虑消
“改造好了,菜价会不会涨?”很多居民心存顾虑,担心“羊毛出在羊身上”,菜场改造的成本会最终“转嫁”到每个居民头上。居民们把顾虑告知了菜场,提前打好“预防针”。“摊位费不涨,菜价保持平稳。”菜场方面的积极回应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菜价和改造前差不多,有些还略有下降。”居民徐阿姨买菜经常“货比三家”,对周边市场的菜价行情“了如指掌”,她告诉记者,菜场门口还新增了电子显示屏,当日“热门菜”的价格在上面滚动显示,居民可“一目了然”,对菜价作参考选择。相关部门表示,将“福赐菜场”模式保持好,并向全区菜场推广,“菜场好不好,居民来‘点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
通讯员 沈春琛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