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香山书屋去
夏坚勇
插图叶雄
  ◆夏坚勇

  城东新区的格局,南北方向的道路大多以山冠名,例如这条香山路,名字取自江阴境内的一座小山,据说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读书,至今仍有萧氏“读书台”和“文选楼”遗迹。

  站在香山路北端的起点朝南看,不远处有一块红底白字的招牌:香山书屋。

  纸醉

  这个叫季丰的男人本来与书并没有多大缘分,他的老家在苏北盐城乡下,父亲是当兵的,母亲是农村妇女,都没有多少文化。但没有文化不一定就不懂得尊重文化,给季丰印象最深的是,平日里看到地上有一片废纸,母亲总要认真捡起来、捋平、放好。这是老辈子的一种文化传统,叫“敬惜字纸”。

  和大多数家境并不宽裕的农家孩子一样,季丰高考落第后外出打工。他做过小吃店的跑堂,也做过娱乐城的餐饮经理,最后来到一家港口机械厂搞后勤。虽然一路葱花油烟味,但他总是丢不下读书。没有考上大学,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大缺憾,他希望能用读书来弥补这种缺憾,这是当时最朴素的想法。下班以后或是星期天,他是新华书店的常客。港机厂在长江边,新华书店在老城区,骑自行车大约要一刻钟,去的时候兴致冲冲,仿佛去赶赴一场期待已久的约会;回来的时候总是心旷神怡,如同经受了洗礼一般。新华书店的店堂真是个好地方,宁静而且温馨,书香飘逸在四处,若有若无地浸润着你,任何人到了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变得斯文起来,甚至绅士起来,一举一动都显得那么彬彬有礼、善解人意,连目光也是纯净的,透出无邪的人生梦想。这里没有无聊的哄闹,也没有锱铢必较的利益争斗,若是找到了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那就不仅是如获至宝,而是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在那里,他好几次看到一个清秀的女孩子。书店里看书的人太多了,当然也就没有太在意。但遇到的次数多了,就有了印象,她总是静静地倚着书架,半天也不挪地方,有如一尊雕像。偶尔和他目光碰到一起,便浅浅地一笑,又低头看书。季丰觉得心里有一种很熨帖的感觉,但仍然没有多想什么。终于有一天在厂里,两个人又遇上了,双方都有点喜出望外——原来是一个厂里的,她叫黄政霞,是配电房的女工。

  后来他们就一起去看书,也自然地有了交流。黄政霞喜欢看当代作家的小说,特别是迟子建、毕淑敏和刘庆邦等人的中短篇小说,说看了心里总有一种感动。季丰想,一个懂得感动的女人,肯定是个富有爱心的好女人。新华书店的隔壁是电影院,有时他们也一起去看电影。有一次是双场,在换片的间隙里,两个人都不说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知道怎么说。终于有一个说:出去走走吧。那是个冬天,出了电影院,黄政霞没带手套,季丰把自己的手套给她,黄政霞说:每人一只吧。于是就每人一只,推着自行车重拾话题。这时候,自行车就成了累赘。

  后来他们就不骑自行车了,边走边聊,每次都觉得从新华书店到港机厂的那段路太短了。

  再后来的事就不用多说了。黄政霞是江阴本地城里人,丈母娘却很喜欢这个来自苏北农村的打工仔,她说,一看到季丰,就觉得是自己家的孩子。

  结婚、生子,小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可季丰突然从港机厂出来了,他要自己创业。创业又不马上下海,而是一门心思到新华书店去看书。每天一早,他就守在书店门口,等着开门;中午,就到附近的工人文化宫的棋牌室去吃一份最便宜的快餐,三块钱,没有荤菜。吃完了,嘴一抹,再到书店去。他主要看经营管理方面的书,也兼及历史人文。就这样看了三年,他觉得心中有底了,就在香山路开了一家贸易公司。起初很艰难,开业大半年没做成一笔生意,但他不急,慢慢地摸着石头过河。一个喜欢读书的老板,对员工的要求也是从读书开始的。和季丰本人一样,那些员工大多来自外地农村,学历不高。为了营造学习氛围,公司每月给每位员工发放100元(后来增至200元)购书款。买什么书你自己定,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并不限于自己的业务领域,目的也不是“急用先学”。但买回来的书你必须读,因为在定期召开的读书交流会上,你要谈自己的心得。谈心得起初可以照本宣科,但到了后来季丰便要求大家脱稿演讲,那是为了锻炼你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你可以谈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也可以谈考古、谈时尚、谈股票房市,甚至谈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一个有兴趣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工作中才能焕发出生气和创造力,这是季丰的一种理念。各人买的书自己看过了,就放在公司的阅览室里,让大家看。几年下来,不仅公司的经营渐至风生水起,阅览室里也积累了七八千册图书。这些带着员工们的手泽汗息、还有圈圈点点的笔迹和眉批的图书,成了公司的一笔财富。时间长了,甚至成了公司的一种品牌。不少客户都知道这家公司崇尚读书,便不由得另眼相看。有的客户请吃不到,季丰送他几本书,关系倒一下子拉近了,那是一种品格和趣味的互相欣赏,比觥筹交错更让人动心的。即使在生意场上,金钱也不是所向披靡的,有时候,书香比铜臭更有亲和力。

  风起于青之末,这间小小的阅览室竟然渐渐聚集了一批读者。起初是公司的员工,后来是他们的家属和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家属,涟漪一般扩散开去。他们经常在这里看书、交流、讨论问题,有点沙龙的意味。一杯清茶,海阔天空,知识和理想辉映出灿烂的风景。有些人还把家里的书拿过来,充实阅览室。书多了,来的人多了,阅览室显得很逼仄,季丰索性把公司的办公室腾出来,香山路5号的读书沙龙虽说不上热闹,却人气盎然。

  2011年春天,市里搞房地产交易会。这些年的房地产市场何等风光!简直炙手可热。好多部门——工商、税务、银行、电信——都赶过去设摊吆喝。有人建议季丰把图书搬过去展示,季丰觉得也好,图书的价值在于阅读和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读,毕竟是好事。他当然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在一种被房地产驱动的狂热的逐利气氛中,能有多少人来看书呢?也就是为房交会助兴吧。但实际情况却出乎他的意料,看书的人竟然比看房子的人还多。好些家庭都是带着孩子来的,还有不少人主动跑过来和季丰交流读书心得。在充斥着讨价还价和利益算计的房交会上,这里是最宁静的一角。宁静可以涵养心性,也可以让心灵放飞。季丰想,都说当今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朝着金钱跑,即使文化生活也多是快餐式的,纸质图书早已风光不再,其实喜欢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还是很多的,这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对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他甚至打了一个比方,他认为书籍有点像人生中忠实的妻子,虽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却是可以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与之相比,那些追求感观刺激的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大抵只能算是昙花一现的婚外情吧。一个人要安身立命,不读书不行。

  从房交会回来后,有人对季丰说:我们有“书”,有“屋”,还有这么多热心的读者,为什么不办一家“书屋”呢?

  是啊,为什么不办一家书屋呢?季丰心中一动。但既然是书屋,就不是小圈子里的沙龙了,他在原先香山路5号的基础上,又租下两边的3号和7号,集中采购了一批图书和设备,在2011年那个炎热的7月,一座拥有近三万册图书的香山书屋悄然开张。

  心香

  起初人们以为这是一家书店,街头巷尾有不少这样的书店,卖教辅材料和盗版书,常年冷冷清清的。但这里宣示的却是一座“纯公益、全免费”的阅读平台,做派堂堂正正。于是你迟迟疑疑地走进去了,刚从书架上取了一本书坐下,马上就有人送过来一杯茶:“需要什么帮助吗?”你在这里的第一次阅读经历肯定相当愉悦,如沐春风。你确信这里不仅看书和借书都是免费的,而且还有免费的茶水和温馨的服务。此后,你当然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而且不光是阅读,这里更注重的是一种包括阅读在内的更广泛的素养——江阴市孔子学会在这里举办国学研习班;江民律师事务所定期在这里举办法律讲座;国税六分局在这里提供税法咨询;东华大学杨子田教授在江阴的乡镇挂职,也来这里主讲古琴文化。此外还有书法讲座、中国象棋、家庭英语、小学生作文、健康与养生、走进江阴历史文明,等等,从周一到周日,次第登场。

  来的人多了,活动场地不够,就用塑木材料在门外又搭建了60多平方米的书棚。看到有的读者自带水杯,书屋专门购进一批杯子,为常来的300多名读者提供专属水杯。这原先或许是从卫生角度考虑的,但后来却演变为一种理念。试想,当你走进书屋,取下一只标有自己名字的杯子倒茶时,是不是有一种主人的感觉呢?

  一个女孩子取名李易安,会让人想到她或许出生于书香门第,其实她就是那种普通的职工家庭。她学的是化工,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起初走过香山书屋时,她心里也充满了疑惑:都说无利不起早,一个老板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烧钱呢?但她还是走进了书屋,并且很快就融进了这里的氛围。说读书能让人升华,那或许过分了,但至少可以让你宁静下来,心灵变得澄澈。她也开始理解了季丰的初衷,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喜欢官场上的显摆,有的人喜欢酒席上的喧闹,有的人喜欢牌桌上的算计,也有的人就喜欢成为一群读书人中的一个,心无旁骛,宁静致远。李易安不仅成了书屋的读者,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义工,定期来这里为读者服务。后来她怀孕了,不方便来当义工了,但她把这份义务看得很神圣,不肯轻易放弃,就推荐自己的老公来。老公是一家外资企业的白领,叫刘博超。刘博超来了,同样很快就融入了这里的氛围。待到老婆休完产假再来书屋时,老公已在这里找到了感觉,甚至有点乐此不疲。那么就都留下来做义工吧,两口子在这里双“宿”双“飞”——在书籍里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宿,在知识的海洋里展翅奋飞。

  还有电视台的那个老袁。作为分管新闻的副台长,平时看到他时,总是耷拉着眼泡、一副水深火热的样子,“实在没有办法,忙啊!”——管新闻的能不忙吗?这可以理解。一次双休日,我在香山书屋又碰到他,此公竟然神采飞扬满面春风,像换了个人似的。我以为他来采访,他说不是,是来做义工。他和书屋的缘分,起初确实是来采访,后来是来看书、捐书,顺便又成了这里的义工。他告诉我,在义工花名册上,他排在108号。我开了个玩笑:“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最末位的108号是金毛犬段景住吧?一个马贩子。”他却认真地说:“我就是来帮季总拉马的。”

  帮季丰“拉马”的远不止108将。“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向季丰提出这种问题的有机关公务员、现役军人、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和学校的师生,还有附近小区的居民。现在书屋的义工有200多人,除去负责阅读服务和策划读书活动,还有负责各项专业技术的,例如设备修理、电器网络什么的。书屋只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大多数工作都由义工承担。像李易安夫妇和老袁他们算是正式“在编”的义工,其余的申请者要经过考核才能“上岗”。考核的标准不仅要爱书,还要有一份能够持之以恒的责任心。正式上岗的义工皆身着统一的白色工作服,每月排定档期轮流值班。而一些大中学校的学生也可以双休日来帮助登录图书、泡茶送水。其实,多招聘几名管理员,这点开支季丰也不是付不起,他不是算小账的人。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省钱,而是为了培养一种氛围。一杯茶、一本书、一声问候、一瞥关切的目光,每个人都在这里圆自己读书求知的梦,同时又在这里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潜滋暗长。外面的书棚全天开放,晚上从不锁门,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关灯、关空调,可从来没少过一本书、一只杯子。有一次,清洁工看到书棚前的地上有一张纸,却没有立即扫去,她觉得这里是读书的地方,一张纸也说不定是有用的。她就守在那里,等季丰出来问过了,知道没用了,才把它扫进了畚箕。望着那位清洁工的背影,季丰心头热乎乎的,他不由得想到小时候母亲“敬惜字纸”的情节,这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情怀,可这些年正在一点一点地丢失。现在,我们要重新捡起来,发扬光大。

  也有不少老板问季丰:需要赞助吗?他们说的当然是钱。

  季丰说:这里只需要书。

  捐书的人络绎不绝,其登记在册者,最多的50本,最少的只有1本,出自一位小学生。这些书大多有些破旧了,一副灰头土脸饱经风霜的样子,但这恰恰体现了它们的生命力。一本在书架上放了多年仍旧簇新的书,其价值大概是值得怀疑的。

  有一位老外也来捐书,一共30本,大部分是外文书。有两本中文书,一本是《徐霞客游记》,一本是《闻一多诗选》。老外来中国多年了,汉语说得很溜,还取了一个极富中国古典色彩的名字:慕容天。估计他是读过一些金庸或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的吧。

  慕容先生竖起大拇指,说这两本中文书他都读过了,写得很棒。

  服务人员告诉他:这本游记的作者徐霞客就是江阴人。他又竖起大拇指:江阴人很棒。

  书屋的开支当然很大,一次性的硬件投入——书、书架、空调、电脑、桌椅条台、房屋装修——就砸进去200万。再加上500平方米临街商业用房的租金以及日常运转,每年也不下60万。季丰的公司,每年利润也就百把万,其中的一多半都投在这里了。

  难免有人要问:你图什么呢?

  季丰说:我喜欢。

  喜欢不需要理由。其实他有理由: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不是百万富翁,而是有人能为社会做点事。

  季丰的贸易公司一直经营得很好,人们也仍然称他“季总”,但他每天都泡在书屋里,气定神闲地从楼上踱到楼下,和别的义工一样为读者端茶送水,整理书架。有空了,就读书。自己读书,别人也读书,在读书中让生活更美好,这就是他的人生理想,虽说不上很宏大,却平实亲切,带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他的名片上只有两行字:香山书屋和江阴市孔子学会,没有任何头衔。他觉得这就够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晚上,我又路过香山路附近的那个路口,作为香山书屋的一名读者,我站在那里朝南呆呆地看了好一会。时间已经很晚了,书棚里的灯光渐次暗下来,最后全熄了,然后是轻轻掩门的声音。一个略显高挑的女孩子走出来。她撑开一把折叠伞,沿着香山路向前走去。

  她走得轻捷而从容,不紧不慢地款款有致,每一步都似乎踩着诗的韵律。在她的身后,香山书屋的灯箱在细雨中弥散出温暖柔和的色调。

  她可能就住在附近,也可能住得很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闻面对面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运动汇
   第A15版:2014·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广告
到香山书屋去
新民晚报纪实/星期天夜光杯B10到香山书屋去 2014-05-04 2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