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思清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85年离休前任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总务处党总支书记。2004年7月,他看到《新民晚报》上一则报道:河北保定易县有个叫李引的女孩,高考取得634分的好成绩,可每年近万元的学费愁煞了这个农家孩子。懂事的孩子便利用暑假每天编织200个蝈蝈笼子,卖30元钱,来积攒学费。看到这里,盛老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立即拿起电话与报社联系,表示每学期资助小李1000元,直至她大学毕业。
盛思清与李引取得联系后,一直保持通信。李引每取得一点成绩就向盛老汇报,盛老总是鼓励她好好学习,积极要求进步。李引没有辜负盛老的期望,在努力学习和担任社会工作之余,还挤出时间做家教,勤工助学,大学期间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李引大四时,盛老鼓励她继续深造,继续资助她。考虑到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还有个弟弟即将高考,李引原本选择毕业后马上就业贴补家里。盛老知道这一情况后又主动提出,资助李引的弟弟上大学。多年来,盛老共资助这个家庭12000元,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彻底改变了李引一家的命运。
李引姐弟毕业后,盛老的捐资助学之路没有停下。2012年初,盛老又资助小区内的两名农民工孩子上学。一名是卖废品农民工的儿子上初中,另一名是书包摊主女儿读小学,盛老每学期各资助每人1000元。
而对于盛老来说,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大学里的贫寒学子们。2012年9月新学期开学,盛思清到校参加离休党支部组织生活,他向办公室同志提出,希望联系两名2012级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新生,每学期资助每人1000元,直到他们大学毕业。这一次,华理生物工程学院两名本科新生成了盛老的帮困对象。不久前,受助两名学生向盛老报告了自己的成绩:各项考试成绩优异,还参加了多个志愿者活动。此刻,盛老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老人说:“我的资助不多,但会持续到2016年,直至你们离开校园。我的收入也不多,但会一直支持贫困学生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