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个被冷落的行当,但它常常也会突然被关注。很可惜,多半都是因为一些跟文学本身无关的事情。
本周新闻热点,湖北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方方指责湖北一诗人在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的过程中“到处活动”,并搞定了全部评委。
我很八卦地打电话给数位文坛大佬询问,回答多是不清楚此事,再说也的确没有公开的证据。但有相熟者不以为然,跑奖,不算普遍,但也不算新鲜事儿了。我做某某奖某某奖评委的时候,不就有谁谁来公关么。含蓄的,请人来打招呼,直接的,自己来通路子。听说送钱也是有的,手段隐秘:搞个作品研讨会,开出比正常高很多的研讨费,或者以研讨的名义请评委旅游,好吃好喝地招待。有的文学奖项为了能拉到某些地方的赞助,甚至一开始就明确告诉评委,来自该地方的作家一定要得奖。
熙熙攘攘,皆为名利。文学奖本身的奖金、重要奖项带来的地方政府奖励,加起来大约可以超过跑奖的投入。退一步说,就算填不平成本,从此外出开讲座或是签售,头衔加上“某某文学奖得主”字样,更能坐实“著名作家”之“著名”二字。
网络上有署名柳忠秧的文章,批评买奖:“假食品毒害的是身体;而买奖诗人的作品却是毒害灵魂!此毒远甚彼毒,何其毒也!”批评买奖没错,但这结论有点言过其实,那些作品会毒害灵魂么?我觉得不会,因为读者没那么傻——你以为得了这个那个文学奖就会有读者了么;就算有了读者,你以为他们不会有正常的文学判断么。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关注肯定会多一些,但若说之前不喜欢他小说的读者,因此就转了性子认为他字字珠玑,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文学的口味如果因为文学奖而变化,那叫势利,与文学无关。当然,还有些口水仗,也与文学无关。评论人的作品好不好,空说无凭,我打算买两本柳忠秧的诗作来学习,但是很可惜,京东、当当、淘宝,还有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官网,都遍寻不着,不知谁能来指点一下?
曾经有几年,流行音乐各种榜办得声势浩大不亦乐乎,我也曾经北京香港赶着去采访,观摩学习。后来不去了,审美疲劳,更兼觉得无趣。无非是排排坐吃果果,来者有份。有一次,遇上有歌手为同行好友叫屈,事先答应了给他某某奖,怎么到了现场不给了呢,这是骗人!说得义正词严,无意中透露一个事实,台上的惊喜其实都是演出来的,事先根本早早地就排好座次了。从此,我就不大相信领奖时那瞬间迸发的眼泪了,跟我一样不大相信的,还有很多媒体和观众,如今的流行音乐颁奖典礼,大多数是被当作拼盘演唱会来看的。前车之鉴,文学界要不要重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