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画坛,提起马杰这个名字并不令人陌生。他是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第一届油画专业本科生,少得画名,早年以绘画基本功扎实而享誉业界。由于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启蒙,在其绘画成长过程中更抹不去苏俄油画的熏陶,在改革开放后,又受到扑面而来的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启发,因此,在他的油画作品中自然呈现出经典绘画的基因、多元的文化素养和横溢的才气。
正因其早慧,故幸运之神也较早地眷顾了美院时代的马杰,其大学时代,正值国内“85美术新潮”之兴起。那时候,作为专业优秀的高材生,几乎在四年大学生涯里年年有作品被推出。1986年,油画作品《老屋》便被著名画家李天祥、廖炯模推选、由院方选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赴日本藏画作品展”,该展囊括了海上画坛一流画家的作品,在东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87年,其油画作品《老农》则入选“上海青年美术作品大展”;1988年,又有油画作品《女人体》参加了上海美术家协会海墨画社首届油画作品展;1989年,毕业创作大型油画《画室里的对话》,以严谨的造型、灵动的笔触、厚重的体量,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了美术界的高度关注。并代表上海入选了“第七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又荣膺'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诚可谓双喜临门。由此,体现出马杰在创作大型油画方面的实力及其发展潜力。于是,被上海油画雕塑院特聘为油画家。
然而,他并没有在荣誉面前止步不前,他将自己的目光更多地关注到中国风景油画的探索。画面上借鉴法国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既有灵动的笔触,又富有现代意识和构成有机结合。从今年初在“陆家嘴美术馆开馆暨国际美术精品邀请展”中展出的马杰所作油画《岸边》上,不难看出他上述探索的成果。在艺术上日益成熟的他仍精益求精,在技法上炉火纯青,笔触看似杂乱,实则笔力雄浑。这幅作品使观众在画前驻足,流连忘返,仿佛看到了俄罗斯风景画大师的影子,其中既有希施金的细腻,又有列维坦的豪放,兼收并蓄,化茧成蝶,他的写实油画语言,颇具大师的风范,令中外观众啧啧称奇。
马杰担任陆家嘴世纪画院执行院长和陆家嘴美术馆副馆长,他策划并实施的陆家嘴世纪画院首展,安排在上海市地标建筑——东方明珠塔内展出,其影响力甚至辐射到长三角地区,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游客观展。最近,他正在着手筹划海峡两岸的现代水墨交流展,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