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栗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他紧紧抓住大栗色兔子的长耳朵不放,要大兔子好好听他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兔子说:“哦,这我可猜不出来。”“这么多”,小兔子把手臂张开,开得不能再开。大兔子的手臂要长得多:“我爱你有这么多。”嗯,这真是很多,小兔子想。
……
你用你的爪子想一想,这户人家为什么请了你,还不是因为有了我?如果你一定要把我赶尽杀绝,把我消灭掉,人家还要你干什么?会白养着你吗?
……
摘录这些童书内容,一个原因是可以少写几个字,另一个原因,是想让目前不需要陪孩子读童书的人们有更直观的了解。
后面那段,是一只受伤的老鼠写给猫的信。在某图书馆翻到这本书,滴着汗迅速把它藏回书架上去了。
前一段摘自童书里的畅销书《猜猜我有多爱你》。据我跟一些父母的交流,这两本书的大小读者反应差别很有趣。书里讲大小兔子用各种方法丈量对对方的爱,很多父母读到这本书,恨不得一边读一边抓着孩子问,你感受到我洋溢的爱了吗。小朋友们也喜欢这本书,嗯,兔子很可爱,嗯,森林很美……小兔子在倒立诶,我来试一下。
有一本法国人创作的《亲爱的小鱼》,猫养了条鱼,鱼长得太大缸里住不下又把它送回大海,但鱼最终还是回到了猫的身边,快乐相伴。有老师将其解读成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有解读成友谊。但是小朋友怎么想——他们使劲儿地前后翻书页,一脸迷惑地问,空鱼缸去哪儿了?
有做童书出版的好友很苦恼,她相中的童书,不见得卖得好;卖得好的,小朋友未必真的喜欢;就算小朋友喜欢,往往中意点也很奇特。安慰她说,这很正常,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文艺女青年,情趣怎么会跟3岁小朋友吻合呢?教育,也常常就是这样鸡同鸭讲。你苦口婆心要孩子懂得的道理,她木知木觉,你没控制住骂了句粗口,五分钟后就发现她在灵活运用了。教育这事儿,真没法功利,因为小朋友常常不搭理你苦心营造的成长道路。不过至少,我们希望给她的,是小兔子跟大兔子之间、猫和小鱼之间的爱,而不是老鼠和猫之间阴暗的交易。这样,也许会像《亲爱的小鱼》最后一句说的:“我给了你自由,你却还是愿意回到我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