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为什么今年以来股权争夺战层出不穷?这些股权收购战又给市场带来什么?
低价为收购创造条件
今年股权收购案例较多,一个原因就是目前股价较低,估值较为合理,为产业资本进入创造了条件。
沪深股市目前一批股票跌破了净资产价格,意味着已经低于重置成本,就是说,如果自己去搞一个同样的企业,花费的成本要高于购买股票的价格,由此,一批有钱的企业就会考虑收购这种途径。当然,目前上市公司收购案中,股价基本上还是高于净资产价格的,但是,总体上股价还是不高。比如,生命人寿收购举牌的金地集团,目前市净率不过1.2倍,就是说股价比净资产价格只高了20%,而生命人寿开始收购的时候股价和净资产价格基本上差不多。
另外,今年的收购案中,举牌方有不少本身就是上市公司,如永辉超市买入中百集团15%的股份,目前成为第三大股东;沃尔核材以及实际控制人周和平买入长园集团5%的股份。说明上市公司对于运用并购这种手段意识较强,因为收购是做大的一个途径,我们看到,这几家公司收购的都是同类型的上市公司。
这种案例其实早已有之,A股市场第一起收购案就是宝安收购延中实业,两家都是上市公司,而宝安在1993年9月收购延中的时候,也是股市低迷期,当时上证指数从1500点的高点已经回落到800多点的位置,跌幅也相当大。
大股东需要更加小心
不过,和当年宝安收购延中、君安收购申华相比,目前的股权收购战,市场要冷静很多,甚至可以说反响平平。早期的股权收购战,带来的是股价一飞冲天,如1993年宝安收购延中时候,股价在短短的一周里竟然从12元上涨到42元,上涨了2倍多。
但是,今年这些股权争夺战从数量上比当年要多很多,从金额上也要大很多,但股价表现一般。如新黄浦两大股东争夺战很热闹,双方多次增持股份,该股虽然也有3个涨停板,但是,股价从最低到最高,最大涨幅也只有50%。这显示投资者越来越成熟了,盲目追涨大为减少。
其实,收购兼并是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A股在全流通后这种股权之争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的公司,被收购的风险很高。
因此,眼下的股权争夺战等于发了警告,也会制约大股东的减持行为,这样,一些持股比例不高的控股股东,不会轻易减持股票,反而可能增持股份,万科就是典型。因此,今年出现的这些股权争夺战,对A股市场来说,是一件好事。
本报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