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根据产品期限不同,一般在4%—6.5%,相对较为稳健固定,但“向上空间”有限。这对部分期望获得更高收益的客户来说,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而且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非保本浮动收益或保本浮动收益的形式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完全保障本金和收益。一旦达不到预期的收益,对客户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同时,主流理财的产品期限基本为一年以下,周转速度较快,无法对资产进行中长期配置来对冲短期周转的收益率波动风险,而个人资产结构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中长期配置。因此,老百姓对理财的定义或理念,可以适当“升级”或“转变”。
除银行理财产品外,信托、基金、保险、国债、外汇、黄金,甚至其他衍生品都能成为广义理财的手段,从而丰富客户的资产配置。“小理财”势必要向“大理财”进行转变。
例如,基金定投可以起到长期的强制储蓄功能,也可以平抑股市波动带来的成本浮动,在中长期而言,是“耐力型”选手,跑得越久,效应越明显。外汇理财可以在汇率波动,人民币短期升值承压的时候,换汇进行配置,投资境外市场,获得外币投资收益的同时,获取汇率溢差。国债,尤其是电子式国债可以将资金安全锁定3或5年,每年付息。3年期收益5.0%,5年期5.41%左右,这是“忙人理财”的最便捷方法。银行理财产品方面,除常规的中短期产品外,还有一些能满足想对资金进行中长期配置的客户的需要,如上海农商银行就曾发行过一款“白首相知”理财产品,年化收益6.0%,期限15个月,每月付息。在目前收益普遍下降至5.5%左右的时候,客户能获得更高更长的收益期。
不同理财产品的出现,伴随着不同的产品特质,是对现有理财手段的有效补充。老百姓可以进行不同尝试,实现家庭资产的有效配置,以便获得更稳健、更高的综合理财收益。 尚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