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单位食堂。同去的同事端着大杯的果汁去品尝了,我拿着一个塑料杯,把果汁倒进杯里,把纸杯放回原处,这个纸杯可以再装果汁。收钱的女孩子对我说:可以少收你一元钱。
为了一元钱吗?我只是觉得,浪费东西不好。可是,冲洗这只装过果汁的杯子和浪费一个纸杯,给环境造成的负担哪个更重呢?为此我纠结不已。
又一天早晨,一个化妆水的瓶子用空了。听同事说,网上有人在卖这种瓶子,不知有没有人买。不是信息时代了吗?为什么这种瓶子不被厂家直接收走呢?送回空瓶子的人,可能还要贴上一些快递费,但为了环境,可能有许多人愿意呢。
这样的生活,其实只要我们努力,就会实现。我约请同济大学的环保专家诸大建教授写过数篇环保文章,每每激赏于他的见地。他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呼吁把上海建成“低垃圾友好城市”。他说:“那将是一个可以与实现四个中心经济目标相比拟的成就”,这是多伟大的愿景!
分类整理,然后循环利用垃圾,最后不能利用的,焚烧,而不是填埋。大量的产品,可以通过维修和再制造再次使用。商家主要通过服务赚钱。我边读边想,这是多么文明的社会:物尽其用,环境文明,服务是美好的,我们的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办”,是不是也可以把推行这样的环保理念当成工作的一部分?
只是,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如何呢?大家在各自的社区看看,就知道了。同事在日本看到一个小小孩,把一个饮料瓶分成包装纸、瓶盖、瓶身放进三个垃圾分类箱,回来感叹不已。这样的事,难道我们的孩子做不到吗?垃圾分类这件事,就是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强力推,通过社区通过学校推,尤其是发动志愿者。
前不久,交大有教授研究出分解电子垃圾变废为宝的技术。这样的科技发明,是我们社会的福音。我们常常宣传知识创造财富。仅从这样视角,我们依然是功利的。为什么不能宣传知识创造幸福呢?这位教授的创造,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是如此巨大,我感到对他深怀多大的敬意和感激,都显得不够。
分类,不仅仅是为了循环利用。仅仅拿循环利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考量,就短视了。要用毅力和恒心,推这项利在千秋的大功业,不能碰到一些困难,就意志不坚定;遇到一些利益的牵扯,就放慢速度,或者不重视。这样的态度,是对环境的敬意不够。现在,我们已经傲慢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