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最早确立的节气不是立春,而是夏至。夏至犹如植物最初萌发的子叶,然后抽四时的枝,发八节的叶,枝上生小枝,小枝发新叶,就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夏至的确立很有一些意思。古人在平地上立一根竿子,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竿影,这一幕“立竿见影”发生在公元前七世纪,一年中,日中日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如果竿子立于北回归线地区,则会立竿无影。
夏至之后,日影越走越长,至最长为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到次年夏至,太阳在天空走过一个大圆。夏至冬至两点一直线,过圆心,作一直线与之垂直,与圆相交的两个点即为春分秋分。“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过了夏至,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逐渐南移。太阳有它的运行周期,大地有它的春华秋实,五日有奇观,半月则蔚为大观,谓之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