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关“粮票”年代的一则真实故事。
所谓“粮票”年代,也就是20年前30年前,甚或40年前50年前的那个年代。那时候,不是想吃饭就吃饭的,更谈不上什么口福了,人的食欲被一种小小的纸票限制得苦不堪言,包括肉票、鱼票、油票、盐票、烟票等等,无票没法过日子。当你想用粮票去换点钞票,那叫投机倒把,违法行为;当你用10斤粮票去乡下人那里换11只鸡蛋,也是偷偷摸摸的地下交易。
粮票啊,粮票,维系生命之票!
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是1963年正式印发,共计发行了363个月,即121个季度(当时一季度一发),到1993年6月停止使用,横跨了31年。粮票的面值从斤两到克,1990版上海粮票最小面值25克(半两)。
我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粮票年代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
张师傅供职上海某造船厂,当年也就40多岁,育有两儿两女,一家6口,按每人定量计算,全家每月加起来大约180斤口粮,一季度发的粮票在540斤左右。张师傅进厂早,手艺好,每月收入近百元,在当时也算高工资了。不过,张师傅身体欠佳,患上了尿毒症。两儿子已长得人高马大,大儿子已经工作,小儿子还在读中学。父亲的病,似一层阴影,罩在儿女们的心头……
一天,父亲将两个儿子叫到面前,神情既严肃又神秘。他轻声问道:“家里刚发来的粮票找勿到了,你们妈翻遍了所有抽屉也没有。你们看到过吗?”父亲已经急得嘴唇在颤抖了,一家6口三个月的口粮啊!然而,两个儿子如实相告:“爸,没看到过呀!”“啥?没看到过?难道是你们妈、你们两个妹妹拿走了?”父亲的音量猛一下提高了8度,脸色由白翻青。他心里清楚,屋里厢除了两个儿子,其他人不会将粮票拿走。大儿子一口咬定:“爸,我肯定没拿过。”这时,小儿子犹豫了……这一犹豫没有逃过父亲的目光,他直视着小儿子,问:“是你拿的吧!”小儿子看着近乎发疯的父亲,又念着父亲那病弱的身躯,心想,如果再不“承认”,父亲几乎要倒下了。他咬咬牙,点了点头,准备承受父亲的棍棒。父亲并未挥动棍棒,而是耐心地问道:“介许多粮票弄到啥地方去啦?”小儿子又犹疑不决,想了想,说:“赌脱了,输给了同学。”父亲依旧没有打骂,而是追问赌给哪个同学,同学的家在哪里?小儿子又想了想,报了一个同学的名字,说这个同学的家在很远的郊区……
于是,父亲不顾路途遥远,去寻找小儿子的那个同学,想把事情弄清楚,哪怕花再多的钞票,也要把500多斤粮票追回来。结果,父亲扑了个空,他所到的地方根本没有这个同学。他被小儿子骗了,这才气急败坏地将小儿子狠狠地揍了一顿……
后来,是船厂的师傅们你一个我一个地接济了张师傅一家的口粮。
然而,父亲心里的谜团始终没有解开,小儿子拿了粮票,既然承认赌掉了,为啥讲勿清爽?莫非有啥隐情?再说,他从未染上过赌博恶习。
星移斗转,这件悬案也就渐渐淡出家庭那紧张的氛围。小儿子中学毕业后,顶替父亲到船厂工作。
三年后的一天,小儿子下班回家,父亲一把抱住他,老泪哗地涌出,喃喃道:“爸冤枉你了,对不起啊,儿子!”小儿子一时蒙了,随后恍然大悟,紧紧抱着爸,任泪水滴湿爸的肩头。他料定粮票一案真相大白了。
原来,父亲在搬移一口橱时,发现橱底下有一叠纸片,捡起一看,竟是失踪了三年多的500多斤粮票,当时可能被风吹落,吹进了橱底下,怎么也找不着。父亲望着儿子,破涕而笑:“儿子,当时侬哪能会得去背这口黑锅啊?”儿子抹抹眼角,说:“阿爸,我勿顶下来,来讪?看侬急得要发疯了,又一身大毛病,要出事体格。我顶下来,不管哪能,总是对侬一个交代。阿爸,过去了,勿谈了……”父亲凝视着儿子青葱的脸,笑了,笑出了泪。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父亲也早已去世,可粮票一事一直刻在小儿子心里。他说:“为父母,为这个家,背口黑锅没啥关系,哪怕这500多斤粮票永远成为悬案,我也问心无愧。”
粮票啊,粮票,难以磨灭的记忆!